城市:丰富服务内容创新服务方式
每天上午在家写书法,下午乘免费公交车逛免费美术馆、博物馆,这就是77岁老人邹义淮的退休生活。
2007年11月,湖北省博物馆率先在中西部地区打开免费之门,随后湖北省美术馆也免费开放。从此,逛展馆就成为邹义淮老人退休生活的重要内容。
“如果美术馆、博物馆不免费,您每天的生活会不会有所变化?”“当然,那我估计每天就只能练书法了。”邹老一脸幸福地对记者说。
据介绍,目前湖北省已有87个公共博物馆和纪念馆免费开放,仅湖北省博物馆免费以来,就接待海内外观众超过500万人次,年均观众量140万人次,是免费开放前的7至10倍。
与邹义淮不同,唱歌是皮玉珍退休生活的最重要活动,这位家住抚顺75岁的老人自从2010年参加了抚顺合唱艺术团,感觉越活越年轻。皮玉珍说:“合唱能够愉悦身心、陶冶情操,虽然我现在已不方便到全国各地去旅游,但我感觉乘着歌声的翅膀,仿佛已走遍祖国的大江南北。”
近年来,城市居民普遍感觉可选择的公共文化服务越来越多,城市文化广场、免费博物馆图书馆、各种群众文艺团体、多种多样的群众演出……有时甚至有点眼花缭乱,不知如何选择;而更让居民欣喜的是,这些活动的质量越来越高,许多已形成品牌,成为他们精神文化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去年下半年,“80后”的沈国珍偶然一次接触话剧,便爱上了小剧场。《双面胶》《跟我的前妻谈恋爱》……每年周末,武汉人艺1001戏剧沙龙成了她最好的去处。据了解,在武汉,无论是武汉剧院、中南剧院这样的大舞台,还是武汉人艺1001戏剧沙龙这样的小剧场,掏钱看剧的观众越来越多。
此外,广西图书馆的“八桂讲坛”、广西桂林的“百姓大舞台”、湖北襄阳的“好风日大家唱”、宜昌的“三峡文化广场日日演”等,各地都涌现出一大批群众广泛参与的文化活动品牌,成为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平台。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必须坚持政府主导,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让群众广泛享有免费或优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在这一方针指导下,“十二五”期间,文化惠民工程必将在各地更加广泛、更加深入地推进,一幅文化惠民的精彩画卷正在徐徐展开。(参与采写:常亦殊、廖君、李放、冯源、李克瑶、张莺、勿日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