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北京妇产医院门诊大厅的排队长龙。吴江摄
【阅读提示】
据专家预计,今年将是继2000年新千年、2007年“金猪年”、2008年奥运年后,又一个生育“大年”,出生的婴儿较往年将增长5%。
龙年“婴儿潮”让本来就拥挤的医院应接不暇,也让待产的准妈妈和准备怀孕的女性大伤脑筋。
要根本上解决孕产妇就诊难,需要医疗体制的改变。分级就诊或许有助于平衡资源,让大家都看到一个完满的结局。
建档难、床位紧
孕妇步步艰辛
今年1月初,刚得知自己怀孕的消息时,家住北京市朝阳区的李丽(化名)高兴得一晚上没睡好觉。第二天一大早,她和老公就来到北京妇产医院。刚走进门诊大厅的她顿时傻了眼,大厅里足足挤了几百人,几乎连个缝都没有了。“刚早上8点,一天的号就都没了。”向挂号的工作人员了解情况后,李丽决定让老公隔天早上4点来排队。第二天,医生确认李丽已怀孕,并告知要做B超,可B超预约最早也要一周以后。一周后,李丽等了半天终于做完B超,可医生的话又让她有些发蒙,“要生产的人太多,床位已经全部约满,现在无法给你建档。”
“不是怀孕之后去医院就能建上档吗,怎么现在这么难?”李丽有些委屈。
据记者了解,按照惯例,孕妇去医院建档一般在怀孕12周以后。但今年因为扎堆生子的孕妇特别多,北京许多三甲医院的建档预约时间都大大提前,有的医院甚至提前到了4周就需去预约。就是说,刚得知自己怀孕后就要去建档。
不只是在北京,记者在走访了上海市多家三甲医院和妇产医院后发现,不少医院产科都已经不堪重负。
2月13日上午,记者拨打了1个多小时才接通了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的预约热线,客服人员表示,最近工作量至少增加了一倍。在大年初四该院龙年首个门诊日,产科门诊数量就超过了2000人。
对孕妇们来说,建档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凌晨排队不易,预约产检更难。产妇杨女士刚在上海浦东妇幼保健院产下了“龙宝宝”,可由于没有床位,只能临时在医院走廊里养护,快出院时才轮到床位。另一位从急诊收住院的林女士,则在北京妇产医院的5人间里度过了产后最初的几天。“房间里的床位都是加床,厕所在走廊尽头,楼道里有风,生产完后总出虚汗,上厕所时特别容易着凉。”
产妇多、医生少
医院也有苦衷
很多孕产妇觉得医院是在拿建档这件事“卡”她们,其实这对医院来说,真是逼不得已的选择。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妇产科副主任杨慧霞教授告诉《生命时报》记者:“建档难的问题,是随着到大医院看病的孕产妇越来越多而变得突出的。”面对一日多过一日的患者,医院不得不根据自己的床位数、医生数等医疗资源,提前做好安排,否则势必影响正常的诊疗秩序和疑难危重病人的及时诊治。
张为远,中华妇产科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妇产医院副院长、主任医师。至今仍一周出两次门诊的他,对孕产妇们的拥挤与辛苦了然于胸,然而却只能用“无奈”两个字表达自己的心情。“按北京妇产医院现有的医疗资源,每个月接受800—900名孕产妇建档,再加上100—200名危急重症孕产妇,建档量在1000人左右是比较合适的。”但目前产科一天的门诊量就达到了900人上下,远远超出医院的承受限度。张为远表示,北京妇产医院产科已经想尽了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将病床数从187张增加到了220张左右。
既然医疗资源少,为什么不能多设床位、多招聘医生缓解孕产妇就诊难?北京妇产医院宣传科巢伟说,资源的扩大永远赶不上患者数量的增加,这是问题的关键所在。在这种情况下,北京朝阳医院妇产科主任张震宇表示:“庞大的患者数量让医院和医生都不堪重负,不少医生无法承受妇产科繁重的劳动与精神压力,选择调岗或辞职,产科医师队伍发展的萎缩状态短期内没有逆转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