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拉特后旗 切实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度,抢救性挖掘、保护、整理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截止到目前,已经有62项民族民间技艺,纳入市、旗两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乌拉特刺绣和乌拉特婚礼还列入了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日前,记者来到黄格尔其其格家时,她正在缝制玛海,这是乌拉特民族特有的、用纯棉布刺绣、缝制而成的蒙古靴。黄格尔其其格今年50岁,是乌拉特后旗潮格温都尔镇的牧民,心灵手巧的她从小就对乌拉特刺绣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经过40多年的研究,现在,她已经熟练地掌握了乌拉特刺绣这门技艺,而且成为仅有的几名传承“敖日木勒”即盘绣技艺的民间艺人之一。现在,黄格尔其其格纯手工缝制的玛海特别受欢迎,一双经过打衬、纳底、刺绣、缝合等多道繁琐工序、历时3个月做好的玛海,可以卖到1000-2000元。同时,她用乌拉特刺绣技艺,纯手工刺绣、缝制的烟袋,挂饰,荷包等也远销各地。2011年,作为乌拉特刺绣的三个传承人之一,黄格尔其其格的名字与她钟爱的乌拉特刺绣,被纳入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乌拉特部落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创造了丰富的民族文化,是发展先进文化的民族根基和重要精神源泉,然而时代的影响下,乌拉特民族文化特别是民间手工技艺已经成为濒临失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针对这种面临的严峻形式,在抢救性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中,乌拉特后旗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办公室,重点实施乌拉特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保护工程,积极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从2010年,抽调三名工作人员,配备了照相机、摄像机、录音笔等专用设备,每年投入3万元资金,跟踪走访大量的民族民间老艺人,对传统的民族民间技艺进行全程拍摄,建立了详实的图片和影像档案,为传承、保护、记录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了珍贵的档案资料。在开展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后,现在,乌拉特后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更加规范、系统,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截止2011年底,有62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进入了旗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乌拉特刺绣和乌拉特婚礼这两项还进入了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