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蒙古新闻 - 国内 - 国际 - 文化 - 教育 - 旅游 - 美食 - 健康 - 汽车 - 楼市 - 娱乐 - 体育 - 道德法制 - 草原社区 - 草原家园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新闻中心 > 内蒙古新闻 > 巴彦淖尔新闻 正文   
转播到腾讯微博
乌拉特后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成效显著
内蒙古新闻网  12-02-24 12:00 打印本页 来源: 中国·巴彦淖尔  
 

  乌拉特后旗 切实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度,抢救性挖掘、保护、整理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截止到目前,已经有62项民族民间技艺,纳入市、旗两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乌拉特刺绣和乌拉特婚礼还列入了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日前,记者来到黄格尔其其格家时,她正在缝制玛海,这是乌拉特民族特有的、用纯棉布刺绣、缝制而成的蒙古靴。黄格尔其其格今年50岁,是乌拉特后旗潮格温都尔镇的牧民,心灵手巧的她从小就对乌拉特刺绣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经过40多年的研究,现在,她已经熟练地掌握了乌拉特刺绣这门技艺,而且成为仅有的几名传承“敖日木勒”即盘绣技艺的民间艺人之一。现在,黄格尔其其格纯手工缝制的玛海特别受欢迎,一双经过打衬、纳底、刺绣、缝合等多道繁琐工序、历时3个月做好的玛海,可以卖到1000-2000元。同时,她用乌拉特刺绣技艺,纯手工刺绣、缝制的烟袋,挂饰,荷包等也远销各地。2011年,作为乌拉特刺绣的三个传承人之一,黄格尔其其格的名字与她钟爱的乌拉特刺绣,被纳入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乌拉特部落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创造了丰富的民族文化,是发展先进文化的民族根基和重要精神源泉,然而时代的影响下,乌拉特民族文化特别是民间手工技艺已经成为濒临失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针对这种面临的严峻形式,在抢救性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中,乌拉特后旗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办公室,重点实施乌拉特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保护工程,积极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从2010年,抽调三名工作人员,配备了照相机、摄像机、录音笔等专用设备,每年投入3万元资金,跟踪走访大量的民族民间老艺人,对传统的民族民间技艺进行全程拍摄,建立了详实的图片和影像档案,为传承、保护、记录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了珍贵的档案资料。在开展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后,现在,乌拉特后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更加规范、系统,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截止2011年底,有62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进入了旗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乌拉特刺绣和乌拉特婚礼这两项还进入了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责任编辑 张慧 ]

自治区政协十届五...
文化强区展开壮美...
【两会影像】各抒...
首届中国北方地区...
内蒙古青少年乒乓...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6659725。
电话:0471-6659725
传真:0471-6659744
电邮:news@nmgnews.com.cn
天堂草原摄影展走进联合国
无偿献血
 
“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
2011高考专题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工作人员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2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