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招工吗?体力活儿、木工、瓦工都能干。”“是来找家政收拾卫生吗?”刚走到呼和浩特市新华桥桥头,就有一群人围拢上来。记者停下脚步,在寒风中倾听他们的心声,感受农民工的所思、所虑、所想。
新华桥是呼和浩特市最早的农民工集散地之一,靠打零工为生的进城务工者聚集在这里,平时差不多有一百多人,其中七八十人是装修工。久而久之,这就成了城市里的“揽活儿市场”。
“最难的就是没有固定的营生,找不到活儿干。我干了20年油工,有技术但没资格认证,又没有文化,所以雇主都不信任。除非是别人介绍去的,否则开工前人家根本判断不了活儿干的怎么样,介绍的活儿毕竟是少数,很多雇主都是认证不认活儿。”李平是呼和浩特市托克托县的农民,老家常年干旱,种地收成不好,有的年份甚至连种子钱都收不回来,他选择把地租出去,自己进城打工。
“现在社会对桥头工都不认可,同样的活儿,我们干给的工资就少,被挑毛病扣钱是常有的事。”老李话语里透着委屈和无奈。
近两年,呼和浩特新开工楼盘减少,装修用工量也随之减少,“人多活儿少”的问题愈发突出。近几个月,李平和他的伙伴们平均每周只能揽到一个活儿,月收入不超过2000元。“这个月只接到了两个活儿,一个是给住宅刮腻子,一个是帮人家搬东西,总共就挣到400块钱。”李平说。
记者采访了解到,年龄大、技能少,加上当地劳动力密集型的产业发展不足、用工市场对简单劳动需求较小,是桥头工们找活儿难的主要原因。站在桥头“揽活儿”的农民工,多数在45-65岁之间,大多没有文化,也没有特别手艺。瓦工邢利峰告诉记者,他也非常想有一份稳定的工作,但没有过硬的技术,操作机器之类的工作无法胜任,可以选择的工作少之又少,找不到活儿成了最揪心的事。
与此同时,招工难的问题在呼和浩特市很多企业、尤其是餐饮行业普遍存在。酒店老板王军民告诉记者,现在最缺的是服务员,三十岁左右的年轻人最合适。“眼里有活儿,干活儿还利索。”他说,“桥头工们只能做勤杂工,岗位不多。”
“我想和城市一起发展,真希望以后找活儿能容易些,少几天空守桥头的日子,把自己的本事全都发挥出来。”李平充满期盼地说。 (冯世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