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希格日勒家蒙古包正北方的哈那墙上,端端正正地悬挂着一张温家宝总理与他们全家的合影。细心的女主人把相框擦得明亮光洁,一尘不染。
玛希格日勒是锡林浩特市阿尔善宝力格镇白音宝力格嘎查的牧民。去年元旦,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来到他家的蒙古包作客,那种亲切感至今在一家人心中萦绕。
玛希格日勒掰着手指头给记者算起了自己家的明细账:“托总理的福,去年,草原生态保护补奖机制启动,我家6000多亩草场拿到4万多元禁牧补贴;禁牧区第一年按50亩草场一只羊标准进行养牧,饲养了100多只基础母羊,产下100多只羊羔,当年出栏收入8万多元;开办‘牧人之家’家庭旅游,又收入了2万多元!”
发生变化的不仅仅是玛希格日勒一家。去年,落实草原生态补奖政策,草原“带薪休假”,全区近130万户牧民受益,各项惠牧补贴带动牧民人均增收934元。自治区草原建设总规模达到6721万亩,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奖机制任务10.1亿亩;草原植被盖度达到38%,较上年提高了1个百分点。
“牧民拿着国家补贴放羊,是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好政策,用好这个政策,将使草原和牧民受益无穷”,长期从事畜牧业工作的锡盟盟委委员、西乌旗旗委书记斯琴毕力格说。
中南海情系大草原,内蒙古的“三牧”工作,时时刻刻牵动着党中央、国务院的心。而草原生态保护补奖机制的全面启动,恰如一场及时的春雨,滋润着万里草原,孕育着无限生机。
殷殷关怀化为草原新政
锡林郭勒草原上的人们还记得,2001年1月,正当锡林郭勒草原被大雪灾包围时,温家宝总理带着党中央、国务院的关怀和温暖,来到了牧民们身边。时隔10年,温家宝总理再次冒着零下25度的严寒,深入白雪皑皑的锡林郭勒草原,走访牧民群众,考察牧区工作。而就草原生态保护补偿奖励机制进行调研,显然是总理此行的重要目的之一。
事实上,党中央、国务院对于草原生态保护补奖机制的研究早已经开始。
国家相关部委领导多次深入草原考察调研,并多次召开会议进行专题研究。“仅在北京的讨论会,我就参加过3次。全国各地牧区的情况不尽相同,做法也各有特色,而自治区推行的阶段性禁牧的措施,受到了极大的重视和关注”,时任锡盟分管畜牧业副盟长的斯琴毕力格说。温总理最关心的,是禁牧后牧民的收入是否受到影响。玛希格日勒对此深有感触。至今,他对那次与总理的对话记忆犹新。
“家里的羊少了,收入确实受到一些影响,不过阶段性禁牧后,牧民每人能领到5000元的生活补贴。”玛希格日勒回答得实实在在。
温总理说,国务院决定从2011年起,在内蒙古等8个主要草原牧区省区全面建立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其中一条措施就是实施禁牧补助。我们把制定政策的会议开到蒙古包里,就是想多听听牧民的意见。
随后,总理对在场的干部群众说,实施阶段性禁牧是恢复草原生态的重要措施。禁牧工作要循序渐进,禁牧后要保证牧民生活水平不降低,保证牧区对国家牛羊肉供应不减少。总理回京后不到一个星期,国家相关部委和自治区相关部门的调研组就来到他家,详细听取了他的意见和建议,了解了他家里的生产生活状况。玛希格日勒感觉到:国家对草原牧区的新政策很快就要实施了。
2011年6月16日,玛希格日勒家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全区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启动仪式在他家门前举行。那一天,恰逢锡林郭勒草原喜雨绵绵,玛希格日勒坐在蒙古包里,仿佛听到了牧草生长的声音。
2011年,对于内蒙古草原来说,来自党中央、国务院的“喜雨”远不止于此。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内蒙古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把内蒙古定位为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在全国退牧还草工程建设、京津风沙源治理中继续把内蒙古作为重点,并通过一系列的举措,推进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国家有关部委与我区签署部区合作协议,将依法征收草原植被恢复费,扩大牧区畜牧良种补贴范围……
喜雨连绵不绝,国务院出台《国务院关于促进牧区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制定了一系列重大举措。随后,全国牧区工作会议在内蒙古召开,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作出重要指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