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10年来,内蒙古军区巴彦淖尔军分区边防某连以实际行动续写雷锋日记,温暖了边关的寒冷,凝聚了民族的团结。从军营到学校、从城镇到牧区、从机关到基层……处处都能感受到雷锋精神的力量和温暖。
“兵孙子”陪伴享晚年
“李奶奶,今后我就是您的孙子,常常来看您,陪您聊天……”“没想到我90多岁的人了,又有了一位当军官的孙子。”96岁的孤寡老人其木格双手紧紧拉着排长李爽的手说。这是巴彦淖尔军分区边防某连官兵第99次走进牧区空巢老人家认亲的情景。
军分区领导介绍说:一些年轻人为了谋生计、奔前程,远离家乡工作,空巢老人成为一种社会现象。为消除老人们内心的孤独,从2002年起,走进牧区空巢老人家认亲,成为这个连队学雷锋活动的一项固定内容。
连队还积极与驻地各旗县卫生局、医院、学校等单位联系,成立了医疗救护队、心理咨询队、文艺骨干队等,每个季度及重要节假日,带上日常生活物资,走进牧区看望慰问空巢老人。10年来,已有千余名官兵与老人建立了亲情关系,有近百名孤寡老人得到细心照顾。
在哈日格那嘎查,90多岁的老人托娅每每谈起这些官兵,泪水就不由自主地掉下来。她说:“我有两个儿子三个孙子,可他们一年四季都忙着在外面打工,只有这些穿军装的孙子们常来看我,他们比亲儿子亲孙子还亲啊!”
“手拉手”托起学子梦
3月1日上午,连长鲁那勤给都拉汗的师生们送来了10余套课外读物和3件文体器材。10年来,连队坚持爱心接力,将一个戈壁深处的破旧教学点建成一座花园式学校。
两间低矮的平房,凹凸的黄泥地面,4张缺腿的课桌,1位老师4名学生……10年前,当连队获知都拉汗教学点的窘迫现状后,主动组织官兵前
去慰问,送去崭新的桌椅和学习文具,捐赠5000元助学资金,并与学校结成帮扶对子,这一帮就是10年。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10年来,部队的官兵走了一茬又一茬,但只要学校有困难,他们都会到学校去帮忙。官兵们通过积极开展交纳特别党团费、结对帮扶困难学生活动,帮助4名学生顺利考入了初中,并接力资助了陆续入学的其他7名孩子。在此基础上,连里还协调资金、人力,先后帮助学校建起了图书室、水泥篮球场、乒乓球台等文体活动场所,极大地丰富了师生们的课外生活。学校唯一的老师乌兰高兴地告诉记者,这些年多亏了连队的官兵,孩子们才能有这样的好环境。
为使牧区的孩子享受到与城镇孩子一样的学习和娱乐条件,该连与驻地嘎查开展了“弘扬雷锋精神、大手牵小手”活动,这个活动一开展就是10年。他们确定了20名需要帮扶的中小学生助学对象,连队干部战士进行一对一帮扶,直到孩子高中毕业。官兵们承诺:“只要资助学生家庭没有脱贫,我们将一直接力资助,直到受助学生完成学业。”
“温馨卡”温暖老兵心
在连长的办公室里,摆放着一个特别的盒子,里面装着百余张卡片,每张卡片里都记录着退伍老兵的姓名、基本情况。连长鲁那勤介绍说:这是他们为组织官兵定期联系、定期走访,为特困户、优抚对象、英模家庭办实事、送温暖所制作的温馨卡片。
蒙古族退伍老兵吉仁太是解放前参加工作的老战士,老伴去世后,子女不在身边,一直无人照顾。连队知道后,组织官兵登门结亲,每周定期上门送米送水,帮他清扫房屋。老人感动地说:“看到军人,就是看到了亲人。5年前的一天,我儿子巴特外出放牧,我胆结石病复发难受的不行。是执勤巡逻的战士路过家门看到后想办法把我送进了医院并及时进行了手术。出院后连队军医和几名战士周末节假日总会来看我、照顾我,还送粮送药。我早就把这些小战士当成了自己的儿孙!”
在温馨卡上,共记录了近百名退伍军人的名字,这些退伍军人都得到了官兵们的精心照顾。(戎军 王自伟 王忠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