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深层“变化”在胎动
近期一些调查报告,不仅证实了政府的无能,也暴露了一般人的冷酷无情,这就是灾民不再逆来顺受的原因。《读卖新闻》2月25、26日所作调查显示,72%的日本民众认为,地震海啸冲击的东北灾区的重建工作进展缓慢,这使重灾区的东北地区居民尤其不满。提到核电厂事故,东北地区更有91%民众认为,这是“政府处理不当所致”。
日本政府在世界主要国家的传媒上刊登了宣扬日本人重视“绊”(纽带)的广告。但国内有很多事例却表明,现实与宣传是背道而驰的。比如,日本国内的救灾、筹款等活动,就没有外国人想象的热烈。也许是国情不同,而他们又更习惯于仰赖政府,而非民间的互助,这是日本的惯例。其次是,日本国内没有出现捐款巨户,这也是筹款活动不热烈原因之一。至今,最慷慨、最大方的捐款者,就不是正统的日本人,而是祖籍中国、移民韩国、再入籍日本的金融事业家孙正义。大地震之后,孙正义就宣布他个人即刻捐款100亿日元,以后每年加捐1亿日元,直到他退休为止。这个自称是孙武后代的富豪,他在日本的表现确实令人刮目相看。
日本人无疑是刻苦耐劳而又坚强的民族,周而复始的地震、台风、海啸等自然灾害,不仅没有使他们退却,还把他们塑造成不畏艰难的民族。但是,三一一地震却让他们感受到了不同的体验。
一是超级地震,结合超级海啸,再加上人为的核电事故,不仅造成“三位一体”的灾难,还构成海陆空立体来袭的“复合灾难”,这就让日本人开始束手无策了。
二是虽然日本人基本上已经摸熟了地震的习性,但对海啸还是无法驾驭,不仅预警系统无效,在海上和陆地建造防波堤也于事无补,这使靠海为生的日本人,难道全要他们远离海岸?不过,既然是自然灾害,就有自然法则,也就有最终科学解围的办法。
三是日本人首次尝试到“复合灾难”的威力,这次也许不得不低头了。
再次遭遇“核”的冲击
穷兵黩武的日本第一次遇到核弹,很快它就宣布无条件投降。经济动物的日本再次遇到核能,以为可以靠高超技术将它驯服,不料核能却透过“天灾人祸”再度逞威。三一一的冲击是,天灾吓不倒日本,人祸则让日本“吃不了兜着走”。日本不悬崖勒马即刻“脱核”,不仅核的幽灵会在扶桑三岛上空漂浮,还会继续对日本虎视眈眈。
由于地缘政治的关系,国土狭长的地理结构,加上日本决策者从开始就选错了黑白子的位置,将它部署在沿着海岸线四周设置的核子反应堆,却变成了有地雷阵效应的包围网,成了围困自己的铜墙铁壁。美国九一一事件之前,即使是一流的战略家,也只想到地雷阵是最佳的防御性武器,眼看纽约高楼的崩溃,人们才清醒过来,原来地雷阵也可改变成为攻击型武器。由54座核反应堆排列成的地雷阵,它不仅威慑力强大,还有核弹装置一般的爆炸效果,不论是意外还是敌意的入侵,日本都会陷入被核弹包围一般的效果。
地震海啸都是短时间的冲击,但核装置的爆炸,像这次福岛核电站事故引发的祸害,却是漫长又广泛的威胁,其破坏性甚至远超地震海啸的冲击,虽然从统计数字来看,1万5848人死亡和3305人失踪,几乎清一色是地震与海啸的结果,但福岛核电站的灾害却是无形或隐形的,它对居民的健康、后遗症的威胁、正常生活的破坏,特别是精神的冲击,却不是一年、两年,甚至不能以10年、20年单位来计算的伤害,这就产生了促使不变的日本这次非改变不可的冲击了。(作者黄彬华是新加坡退休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