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蒙古新闻 - 国内 - 国际 - 文化 - 教育 - 旅游 - 美食 - 健康 - 汽车 - 楼市 - 娱乐 - 体育 - 道德法制 - 草原社区 - 草原家园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要闻速读 正文   
转播到腾讯微博
25年涨5000倍 中国涨价最快的不是房价是明星片酬
内蒙古新闻网  12-03-22 10:37 打印本页 来源: 中国青年报  
 

漫画:金艳

  与明星片酬飞涨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2011年电视剧产量超两万集,仅3000多集能与观众见面

  近期,演艺明星片酬飞涨现象引发社会高度关注。有网友调侃:这几年中国涨得最快的既不是房价,也不是金价、油价,而是明星片酬。

  3月5日,在全国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上,全国政协委员、著名电影导演冯小宁炮轰中国演艺界近几年明星片酬飞涨现象。他指出,演艺明星特别是一线明星片酬畸高,让中国当前影视创作背上极其沉重的包袱。

  早在2010年10月,冯小宁就指出,拍影视剧如果要用一线演员,没有1000万元不要去想。而一部格局像样的电影的摄制成本需要2000万元,如此算下来,仅明星酬金就达到总成本的50%以上。

  明星片酬涨得到底有多快?前段时间,上海电影家协会副主席石川在微博上晒出一个账本——1987年版电视剧《西游记》拍摄耗时6年,最后给孙悟空扮演者六小龄童的片酬为2000元。而如今,一线演员片酬动辄五六十万元一集,一部戏下来就是千万元的收入。这个价格比25年前涨了近5000倍。

  日前,北京麦特文化有限公司总裁陈砺志在网上发文指出,去年年初某女艺人2万元一集,今年已是30万元一集。去年15万元一集的男艺人,今年是50万元一集。还有一位男艺人报出70万元一集。至于电影,一些人突然发蒙般报价,80万元的迅速报到300万元,而一两年前120万元的,喊出了600万元的价来。“无论是电视剧还是电影,尚未良性发展,就已恶性膨胀,等待洗牌。”

  资深经纪人吴翊凤日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目前国内电视制作属于买方市场,制作公司开拍新戏前为了降低风险,保证电视剧能被购买,一般都会征询电视台的意见来决定用哪些演员。而电视台为争夺收视率,只认在他们眼中能保证收视率的知名演员,哪怕其他演员比这位知名演员更适合这个角色,他们也不会用。现实中,受欢迎的演员毕竟只是少数,所以就造成这种知名演员因被极度需求而身价飙升的状况。

  虽然明星片酬飞涨看似是市场供求关系作用下的“正常结果”,可是许多业内人士担心,这样下去,将影响中国影视业发展,将其送上不归路。

  著名制片人杨晓雄认为,拍电视剧要有合理成本,总投资的40%用于演职员人头份儿是极限了,如果达到50%,很多制作公司就得在加长集数、缩短周期等方面想办法。但现在许多电视剧制作人员的费用接近总投资的70%,用于置景、服装等的制作费只有30%。如此恶性循环,直接影响的是电视剧的质量。

  中国电视制片委员会副会长于朴曾指出,由于大腕演员酬金比例过高,其余摄制成本减少,导致一些剧组拼命压缩拍摄周期,很多剧组一个月要拍10集,主创人员每天要工作十五六个小时,工作严重超负荷。以前拍戏基本都是正常工作日,演职员有充分的体力,还要体验生活、排练、写角色自传,如今这一切都省掉了。

  知名导演张纪中担心,一线明星片酬飞涨可能引起行业内的恶性循环。演员片酬疯涨,导演、编剧等心理当然会不平衡,纷纷要求涨工资。这样下去,中国的影视业怎能健康发展。

  首都广播电视业制作协会秘书长王鹏举认为,一些电视台为保证收视率要求名导演、名编剧、名演员的阵容。此举不仅将危及业内中小制作公司的生存,还可能致使新人很难获得机会。

  与明星片酬飞涨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影视剧行业的发展形势堪忧。国家广电总局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2011年全年的电视剧产量超过两万集,但仅3000多集最后能与观众见面,其他电视剧均沦为炮灰。

  据新浪财经等媒体报道,2010年,我国投到电视剧上的资金达63亿多元,但创造的产值不足17亿元,国内从事电视剧制作的近2500家机构中,真正盈利的只有10多家。整个电视剧行业仅靠几部热播剧撑门面,整个行业产能过剩情况严重。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影视系主任陈旭光表示,在视觉经济时代,好莱坞也不能避免倚重明星,但它们贵在平衡。生态平衡需要各行业协会之间的“博弈”来完成,随着视频网站正版化的进程,未来电视剧播出渠道的增加,一些上市大公司为行业树立良性的产销机制,电视剧生产到消费的理性过程将慢慢实现。

  中国电视制片委员会常务副会长张明智指出,好莱坞大片市场走下坡路,演员的酬金也往下降,然而在中国,不管电视剧市场如何,演员片酬就一口价,而且还一个劲儿往上涨。他认为,片酬是市场决定的,限价限不住,只有通过业界自律,减少彼此间恶性竞争、哄抬片酬的行为。

[责任编辑 赵文萃 ]

森林卫士备战“春...
购农机 备春耕
包钢跨入千万吨级...
黄河内蒙古段今年...
草原上开来廉政文...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6659725。
 
电话:0471-6659725
传真:0471-6659744
电邮:news@nmgnews.com.cn
积极建言献策 共谋发展大计
为了后续有人
大熊猫幼仔“卖萌”
记者调查血荒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工作人员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2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