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春时节,赤峰市松山区公主岭扶贫移民新村村民王宗明正在大棚里忙着摘第一茬豆角。“现在通了油路,吃上了自来水,种上大棚菜,一年收入11万元,是以前的10倍!”老王的喜悦源自赤峰市的扶贫移民扩镇工程。2005年至今,全市已有1300多户农民搬出山旮旯,住进小城镇。6年来,赤峰市投入扶贫资金12.83亿元,直接扶持贫困人口67.54万人,人均增收1350元。
赤峰市把扶贫资金用在刀刃上,重点实施了整村推进扶贫。70万元扶贫资金成为喀喇沁旗黑山沟村经济发展的“第一桶金”。如今,这个村已建成了200亩的花卉制种小区和存栏1000多头的育肥牛小区,人均收入由原来的500元猛增至8000元。村里从扶贫资金中拿出20万元,组建了扶贫资金互助发展合作社,吸纳社员200多户,资金规模扩张至近100万元,成为村民们滚动使用扶贫资金的“草根银行”。6年来,全市在417个贫困嘎查、村实施整村推进工程,新发展水浇地42.72万亩,通电816公里,解决了15万人、33.5万头只牲畜的饮水困难,节水灌溉、设施农牧业、蔬菜、食用菌、牛羊养殖等项目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造血干细胞”。
产业化扶贫让贫困户搭上了依托龙头企业致富的快车。在克什克腾旗鹤翔清真肉食品公司,企业以“公司十基地十农户”的形式发展肉羊养殖户5000多户,其中贫困户2000户。企业利用扶贫资金统一购买基础母羊,发放到贫困户手中进行肉羊繁育,公司提供配种、接羔、饲养、防疫等一条龙服务,以高于当地的市场收购价回收肉羊,使贫困户户均养羊收入1万元以上。目前,蒙森种业、万利丰鹅业、大鸟鹅业等一批龙头企业,成为“一村一品”产业化扶贫的引领者,肉羊村、土豆村、蘑菇村等专业村脱颖而出。2005年至今,全市已发展扶贫专业村、专业小区311个,项目户人均增收984元。
凭着政府发放的1000元的培训券,敖汉旗长胜镇青年农民马金虎在新惠现代职业学校学到了一门电焊手艺,成为天津联东工业园的一名电焊工,月薪3000元以上。自实施扶贫“雨露计划”以来,政府补贴资金3850万元,让7.72万农民学到了一技之长。目前,全市已建立培训基地79家,设置了加工、制造、建筑等21个专业,就业率达90%以上。从扶贫到扶智,提升了贫困农牧民的自我发展能力。
为破解扶贫资金的瓶颈制约,赤峰市多管齐下为扶贫提供财力支持。今年,全市在争取上级3亿元财政扶贫资金的同时,市县两级再拿出2.6亿元的配套资金,协调金融部门贷款4亿元,整合部门资金6亿元,吸纳社会扶贫资金3000万元,使扶贫投入达到15亿元以上,从而实现全年扶持10万贫困人口、让8.5万人稳定脱贫的目标。(记者 徐永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