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倩:
好,谢谢王教授,稍候会有更多的问题给您。
我们说这次廉政工作会议是第五次,我们稍作梳理就会发现,对于“三公消费”在2009年第二次廉政工作会议上就提出了,我们不妨看一下。那么那次提出要确保资金用到最急需的地方。第三次廉政工作会议提出继续对公务接待“三公消费”实行量化指标的控制。第四次廉政工作会议说因工出国出境团组人数要减少,要加强监督检查,不能走过场。那么这次的廉政工作会议说各单位“三公消费”要详细的公开。其实“三公消费”到底怎么和高档品脱钩,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光靠政府一声令下,要禁止购买就能够解决这些问题吗?我们继续往下看。
解说:
立法禁止或者限制政府机关公款采购茅台酒;立法禁止或者限制国有大中型企业特别是垄断型国有企业公款采购茅台酒;禁止政府机关和国有大中型企业公务宴请喝茅台酒;适时修订法律法规,把政府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送礼行为中的“送茅台”等行为作为违法和犯罪的行贿受贿处理。
今天“两会”,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扶贫开发协会执行副会长林嘉騋的一份《关于禁止使用公款消费茅台酒的提案》不仅引发了舆论热议,也引发了茅台酒厂高管刘自力的激烈回应。
刘自力:
茅台是民族的精品,是中国有知识产权的产品,它本身是个产品,它没有任何政治属性。
记者:
有些人提案说“两会”应该禁止“三公消费”喝茅台,您怎么看呢?
刘自力:
“三公消费”禁止喝茅台酒,我想请问“三公消费”应该喝什么酒?你回答呀。不可能只点头,你也得回答啊,应该喝什么酒。
解说:
事实上,以立法的方式对某一酒类品牌进行限制似乎也很难达成共识,况且“三公消费”与茅台酒之间也不必需要法律来界定关系,如何让高档酒远离官场回归市场,政府只需管好自身就应该可以实现。
国家行政管理学院教授汪玉凯:
过去我们只细化到四菜一汤,公务过程中对菜有限制,但是一顿菜多少价格没有限制。在国外,对政府这种消费有严格的限制,包括哪一级官员请客吃饭,最高价格不能超过多少,都细化到这样的水平,所以不是茅台酒和高档礼品存在的错,而是政府在“三公消费”过程中没有细化,没有严格控制而造成这种后果。
解说:
在26号召开的“国务院第五次廉政工作会议”上,比控制“三公经费”一些具体规定更重要的,应该是本届政府推进“阳光财政”的决心。在此次廉政工作会议上就明确提出,要深化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大推进预算决算公开,要求报送全国人大审查部门预算的国务院部门和单位要公开全部预算决算表格,并细化到款级科目。
政府的钱应该怎么花?26号的廉政工作会议也明确指出:要推进财政预算公开,政府公共支出、基本建设支出、行政经费支出预算和执行情况等都要公开,让老百姓清清楚楚的知道政府花了多少钱、办了什么事,能够有效监督政府。的确,眼下“三公消费”买不买茅台似乎没那么重要,重要的是所有的公务接待费用是否能依法进行公开。
董倩:
关于“三公消费”的公开我们继续连线中国政法大学的王教授,其实政府方面也是有所回应的,因为从去年开始,相关部门就逐步地开始公布部门的预算,但是公布了以后,公众的这种不满似乎更一步加强了,王教授您怎么看这个现象?
王敬波:
我觉得从这个角度来说,第一个政府从完全不公开向部分公开,到重新获得公众的信任,这需要一个过程。第二个,政府在公开当中确实存在不详细、不准确、不规范,甚至有玩数字游戏的嫌疑。第三个,公开只是处于末端,没有前端的预决算体制改革,公开也没有意义。
董倩:
好,谢谢王教授。
我们不妨在节目结束之前再看一组广为流传的一组数字,这是《法制日报》提供的。从1978年到2003年的25年间,我国财政收入增长了约28倍,同期行政管理费用增长的是87倍。而行政管理费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在2003年已经上升到19.03%。面对这样的一组数字,温家宝总理在这次廉政工作会议上说:“执政党的最大危险就是腐败,这个问题解决不好,政权的性质就可能改变,就会人亡政息。”那么作为“三公消费”主体的各级官员是否也感受到了总理所说到的这种人亡政息的危机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