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肯下辛苦,处处为他人着想,我坚信自己工作起来不次于健全人。”呼和浩特市赛罕区残联专职联络员、残疾人王建国逢人常这样说。在他眼中,残疾人联络员就是社区残疾居民和各级残联沟通的纽带与桥梁。为了更好地帮助残疾人,他利用残疾人之间容易沟通的优势,主动上门拜访,聆听他们的呼声。
热心
2009年,在各级残联的帮助下,王建国结束了四处打工的日子,成为水文社区的残疾人联络员。为了丰富知识,更好地为残疾人提供服务,王建国在工作之余学会了使用电脑,并且把辖区残疾居民的家庭状况、收入情况等信息一一录入电脑。
昨日,在赛罕区人民路街道办事处水文社区“一站式”服务办公大厅内,王建国嘱咐一位前来办理残疾证的居民:“您下次来需要带上两张照片,别忘了带上身份证……您腿脚不方便,路上可得慢着点儿。”
今年近50岁的王建国腿部有残疾,自打担任了社区残疾人联络员以后,他不仅自己有了生活保障,还为更多的残疾人提供了服务。
爱心
在水文社区,住着一名患有间歇性精神病的患者,家庭比较贫困,父母双双失业,他一犯病就变得狂躁不已,有时甚至打骂父母。王建国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多次冒着挨打的风险敲开这户人家的大门和患者母亲交流。此后,王建国及时向上级部门反映了这户人家的情况。后来,在赛罕区残联的帮助下,这名重度精神病患者被送往医院系统地接受治疗,同时还得到了1000元救助金。
“虽然腿部有残疾,但我还有健全的双手,可以用勤劳和智慧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王建国如是说。“其实,王建国更需要社会更多的关爱和支持,因为他也是肢体二级残疾,妻子也下岗了,双方的母亲都患有疾病,可他总是默默无闻用小事和爱心关心着其他残疾人。”赛罕区残联教就部主任张纯莉说。
每每说起王建国,住在物探测量队4号家属楼的一对母子就会竖起大拇指,“要是没有王建国的帮助,我们娘俩还不知道怎么生活下去呢!”原来,孩子的父亲早年去世,她一直没有工作,相依为命的母子俩没有固定住所,生活非常困难。原本成绩优异的儿子不得不辍学,在多重打击下患上了精神病。王建国心里很不是滋味。在他的努力奔走下,在水文社区主任冯爱枝的帮扶下,这对母子申请住上了廉租房,还得到了1000元救助金。现在,儿子的病情得到了控制,在一家电脑学校学习。在王建国的带动下,他也开始到社区工作,奉献自己的力量。(记者刘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