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硬的表态背后往往只有务实的选项。中美经贸关系合则两利,斗则两伤,这点美国政界和商界很多人士心知肚明。多数专家也认为,中美贸易今年可能进入多事之秋,但不会升级为贸易战。相信大选之后的美国新政府,在中美贸易问题上会有更加务实的选择。
另一方面,从奥巴马“重振美国制造业”的战略思路来看,“重振”并非简单恢复制造业旧格局,而是站得更高,看得更远。奥巴马去年启动的“先进制造伙伴”计划,关键在“先进”二字,意在抢占制造业的制高点,创造科技含量高、专业素质强和收入水平高的“好工作”,绝非简单的劳动密集型岗位。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制造”与“美国制造”有很强的互补性,封杀“中国制造”,一味强调“肥水不流外人田”是片面、短视的行为。
以“全球代工”的经典企业苹果公司为例,每一部苹果手机都印有“加州设计,中国制造”的字眼。美国人出创意,中国人卖体力,许多以高科技和创意见长的美国跨国公司,都把廉价的加工环节和生产基地,像包袱一样甩给下游的“打工国家”,不仅赚了“打工国家”的钱,还使这些国家的环境受到严重的污染和破坏。正是中国廉价工人的奉献,让苹果市值急剧上升。美国人在骂着“中国制造”时,却忽视了真正享受丰厚利润的是他们自己。美国经济丢了少量辛苦钱,却获得了巨额的“红利”。
正如美国《洛杉矶时报》26日所说,“没有一台数字电视在美国制造,不是失败而是最大的成功。”将制造业向外转移,可以拓展美国“创意产业”的国际市场,节约海外开拓成本。因产业外迁而流失的就业机会和利润,会远远低于由此带来的市场空间、高端就业机会和长远效应。
“美国制造”所失,并非“中国制造”所得,封杀“中国制造”也救不了“美国制造”。在追逐利润的时代,“中国制造”的成本优势,“美国制造”无法比拟。多数专家,甚至美国本土的分析人士也认为,美国想让制造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制造产业“回流”没有太大可能。(记者徐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