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在于改善民生。自治区开展万名党员干部“下基层办实事转作风”活动,就是为了进一步推动农村牧区发展,加快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步伐,以干部下基层办实事的实际行动,提升干部素质和能力,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使这项活动取得实效,必须切实解决好一批民生问题。
近年来,全区各地相继实施了一批民生工程,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取得了很大成效,农村牧区面貌和农牧民生活发生了显著变化。但是同时也要看到,农村牧区还有许多民生问题需要解决。在下基层活动中,我们要认真总结,看看哪些实事办好了,哪些没办好,哪些还需要巩固提高。对于那些实践证明可行,同时得到群众认可的好经验、好做法,要将其制度化、常态化。对于农村牧区需要解决的重点民生问题,要进行认真梳理,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加以解决。
着力解决基础设施制约问题。行路难、饮水难、用电难等问题,在农村牧区还不同程度地存在。自治区已经作出安排,今年要新增700个嘎查村通沥青水泥路,解决100万农牧民的安全饮水问题,改造7万套农村牧区危房。下到基层的党员干部一方面要协助当地抓好这些项目的落实,另一方面,也要尽一份心、出一份力。帮助上一些蓄水工程、栽一些经济树种……事情虽然不大,但是对农牧民群众来说,却是实实在在的好事情。
着力解决社会事业滞后问题。当前,上学难、看病难、就业难等关系老百姓切身利益的问题,在农村牧区比较突出。农村牧区的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不仅起步晚,而且起点低。这就要求我们尽力在帮助基层解决这些热点难点问题上下真功夫、下大力气,最大限度地为群众排忧解难。
着力解决弱势群体救助问题。我区把扶贫开发作为头号民生工程来抓,明确提出到2020年底使266.6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实现这个目标,弱势群体无疑是重点。这就需要我们尽可能地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开展扶贫开发工作,广泛提供政策、信息、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的支持,帮助贫困地区理清发展思路,创新发展理念,把握发展机遇,破解发展难题。对特困户要帮助分析贫困原因,找准脱贫致富路子。
民生无小事,民生最关情。解决民生问题,不仅要下大决心、用真功夫,更要付出真心、融入真情。只有树立为群众办实事是最大的政绩的观念,才能够既下得去,又蹲得住,才能够深入持久。广大党员干部要到发展困难、情况复杂、矛盾集中、条件艰苦的地方,察疾苦、识真相;要轻车简从,与群众同坐一条凳,同吃一锅饭,拉家常、话发展;要虚怀若谷,甘当小学生,拜群众为师,把要干的工作、解决不了的问题一并“打包”,通过访贫问苦、驻村蹲点、民情恳谈等形式,到基层寻思路、找对策。这些工作做好了,就能够找到解决问题的“灵丹妙药”,就能够办好顺民意、解民忧、惠民生的实事。
解决民生问题,关键是条分缕析、精心整理,对基层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梳梳辫子、过过筛子,研究提出务实管用、切实可行的措施和方法。既要锦上添花,更要雪中送炭;既要救燃眉之急,更要考虑长久生计。对于群众的揪心事、翻不过的坎儿,特别是群体性问题,要下大力气去解决。通过办理一批民生实事、解决一批突出问题,真正做到让群众受益、使群众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