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蒙古新闻 - 国内 - 国际 - 文化 - 教育 - 旅游 - 美食 - 健康 - 汽车 - 楼市 - 娱乐 - 体育 - 道德法制 - 草原社区 - 草原家园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新闻中心 > 体育新闻 > 体坛花絮 正文   
转播到腾讯微博
瘦肉精致运动队缺肉危机 刘翔早已不大吃猪肉
内蒙古新闻网  12-04-18 10:24 打印本页 来源: 南方周末  
 

  千里寻猪,层层“安检”

  区别于使用复合饲料和抗生素的现代养殖技术,40岁的刘庆亚把他饲养的猪称为“养生猪”。

  这些猪吃的主要是刘庆亚自家加工的大豆、玉米、胡萝卜、青草等,且坚决不给猪使用抗生素。自从上世纪90年代以后,这种传统的养殖方式在规模化养殖中已经逐渐消亡。

  由于拒绝速成“秘方”,猪的出栏时间长——比别的养猪场多三四个月,定价高,刘庆亚养的猪销路并不好。

  因此,当杨洪波驱车440公里从南京赶到沛县时,“有的猪已经长到四百多斤,跟小牛一样”。当时这位江苏体育局训练中心膳食科科长正在四处寻求放心肉。

  自2011年12月份开始,包括刘翔在内的国家田径队共一百二十多人先后在江苏参加冬训,训练中心的食品安全标准也随之升级。

  据杨洪波介绍,当时上级部门对当地市场上20种食品做了与兴奋剂指标相关的抽检,“虽大多数合格,但有一类超标”。

  为保证国家田径队的饮食安全,杨洪波曾赴北京考察过几家长期供应国家队的肉食企业。他发现,由于没有自己的养殖基地,这些长期合作的企业肉制品也曾数次被检出瘦肉精超标。

  “刘庆亚的养殖场饲养条件一般,但我们更看重的还是兴奋剂检测结果。”杨洪波说。

  刘庆亚捐赠的猪肉被先后送到南京的相关机构、北京的国家反兴奋剂中心进行了三次检测,结果显示,未检出瘦肉精成分。

  这仅仅是第一步。在这些被选中的肉进入运动员口中之前,还要经历层层关卡。

  厨房大概是江苏省体育局训练中心戒备最森严的地方,膳食科共有七十多名员工,每餐为运动员提供五十多种菜品。厨房进门处安装指纹锁,只有员工才能出入。抹布消毒,蔬菜浸泡时间等,都有严格的操作流程贴在墙上。

  此前江苏省级运动员们吃的大多是生长周期较长的“黑毛猪”,禽蛋采购也选择不加抗生素,只在饲料中添加桑叶的养殖场。

  目前,涉及国家队的猪牛羊肉采购更严格。每次采购的肉品先进冷库封存,只有经国家反兴奋剂中心检测合格后方能食用。且每个样品都采集了三份,其中两份要保管到伦敦奥运会结束八个月后。

  “别说出问题,只要是不按照规定程序办,一律撤职。”杨洪波说。

  “瘦肉精”公案

  近年来,国内外不少运动员因为克伦特罗药检呈阳性而遭到禁赛,但大多声称系误服含有瘦肉精的肉品所致,且屡屡和中国扯上关系。

  2011年,德国乒协宣布,德国名将奥恰洛夫8月23日接受例行抽查时,克伦特罗呈阳性。奥恰洛夫称自己完全无辜,他怀疑自己8月18日至22日在中国苏州参加中国公开赛期间不慎食用了含克伦特罗的肉食。

  为运动员提供饮食的苏州方面随即声明,所提供食品是安全可靠的,不排除是个别运动员在酒店外饮食所致,因为此前也发生过运动员在外吃烤串,造成药检呈阳性的案例。

  进一步的检测结果显示,奥恰洛夫的头发中不含“瘦肉精”成分,这说明并非长期服食。此外,与其一起参加中国公开赛的教练、理疗师等四人尽管尿样不呈阳性,但同样含有微量克伦特罗。根据上述证据,相关机构决定解除对奥恰洛夫的禁赛。

  实际上,早在2011年4月,德国国家反兴奋剂组织就公开建议外出参赛的欧洲运动员,要对墨西哥和中国的食品保持高度警惕。法国反兴奋剂机构也要求所有法国运动员到中国参赛不得食用中国肉制品,以防止兴奋剂检测呈阳性。

  德国国家反兴奋剂组织在接受南方周末记者采访时称,类似的针对德国出境游游客的尿液检测显示,墨西哥和中国均为瘦肉精污染较严重的国家。

  2011年10月,24支赴墨西哥参加U17世青赛的球队中,19支队伍109名球员兴奋剂检测呈阳性,占全部被抽检球员的52.4%。不过世界反兴奋剂机构和国际足联在经过调查后共同认定,这是因误食受污染肉类而引发的。

  有意思的是,最终夺冠的东道主墨西哥队没有发现一例尿检呈阳性。据称,因为“熟悉国情”,东道主球员只吃鱼和蔬菜。墨西哥政府随后逮捕多人并关闭了数个屠宰场。

  一位要求匿名的国内体育项目官员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就在不久前的一次洲际大赛中,当地仅派出极少数人参赛,原因是在赛前自检中,一些运动员兴奋剂检测呈阳性。

  该人士称,疑似含有瘦肉精的肉是在某省会城市的大超市中购买的,结果不光是运动员,连食用该批次肉品的教练员和相关工作人员同样药检呈阳性。

  

[责任编辑 梁亮 ]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6659725。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工作人员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2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