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呼伦贝尔市阿荣旗复兴镇的十字街上,每天清晨都能看到几位身着环卫服、头发花白的老人,手执扫帚和铁锹,忙碌地清扫着路面的杂物和垃圾,不停地为街道“洗脸”。其中有一对老夫妇,在3000米长的街道上,默默无闻地坚守了10多年。
张维国今年66岁,老伴65岁。上世纪90年代初,乡镇供销社解体,商店职工张维国也随之下岗。在下岗的几年里,张维国看到小镇街道脏乱差,便于1999年11月自愿申请了这份没人愿意干的活儿,包揽了当时小镇商业最集中、车流人流最多的十字街环卫工作,面积达2万多平方米。每天,张维国都准时开上自家的四轮车赶到清洁地点,活儿忙了就叫老伴一同干,起早贪黑,春去冬来,一晃就是5年。许多人环保意识淡薄,经常是这边刚扫完,那边又扔了一地,这样的事屡见不鲜,他们就不厌其烦地再扫一遍。特别是每月的三个集日,每次散集后,垃圾满地,都要清扫到繁星满天才能回家,累得筋疲力尽,可老两口却乐在其中。“头一年我们老两口加上一台车,每月工资才400元,到2004年底工资涨到700元。工资多少不说,让群众满意才是我们的心愿”。
6年前,两位老人先后到了退休年龄,每月可领取1000元左右的退休金,儿子和媳妇每日跟集做买卖,生活渐渐宽裕了。在孩子们的劝说下,两位老人便不再干环卫工作了。当时政府已迁到了霍尔奇镇,环卫工作由地房子村接手负责,可雇来的工人不是嫌脏就是干活不认真,走马灯似的换了好几个。很多居民一见到老张就说:“还是你干吧,谁也不如你!”儿女坚决不同意,老人却说:“大家这样信任我,不是钱的事儿,能让街道整洁,居民开心才是真道理。”
2007年,夫妻俩又重新上岗了,工钱由各户居民支付。接下来的两年里,老两口依旧早出晚归,不管刮风下雨还是严寒酷暑,从不敷衍。居民每月都像交电费一样把工钱送去,有个别困难户少交点或推托几个月,老人从来不计较。由于老两口任劳任怨,工作出色,2009年村委会决定工资由村里直接发放,涨到每月1500元。
环卫工作是件很吃苦的差事。春秋两季,每天都要迎接灰尘风沙的“洗礼”;夏季阳光暴晒,一会儿就大汗淋漓,让人难以支撑;最难熬的要数冬天,每天天不亮就得起来烤车,天刚亮就冒着严寒开始劳作,一上午要拉出两车约8立方米的垃圾。冬季各家各户都烧煤取暖,煤灰收拾起来呛人难耐。还有个别居民把脏水集中倒在路旁,几天下来就冻结成一个冰包,不但影响街容,还妨碍行走,因为没有人监管,几天就得刨开一次再运走,无形中增加了老人的劳动强度。安全隐患是最让人担心的,有的驾驶员违章开车、酒后驾驶,还有的开飞车。老人说,好几次飞车和他擦身而过,险些造成伤害。
复兴镇恢复建制以来,小镇的变化日新月异。为了让街道更洁净靓丽,镇政府加大了环境管理力度,提高了环卫工人的待遇。2010年冬天,张维国夫妇因为年纪的缘故再次决定退休不干了。可政府先后雇用了十几个人,又都因各种原因离开,最后领导只得又来请张老夫妇“出山”。领导的信任,群众的依赖,终于打动了两位老人的心。他们和另雇的两位老人组成了一个环卫小组,由老张负责,每人配备了一台保洁车。现在,他们的环卫任务更重了,每天要完成路面约6万平方米、临街300多户垃圾的清理任务,每天工作都在8小时以上,而且没有节假日。
10多年的环卫工作,张维国夫妇没有获得过任何物质奖励,也没被评过先进。然而,金杯银杯都不如老百姓的口碑,在群众的眼中,他们是最可爱的人。(孙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