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蒙古新闻 - 国内 - 国际 - 文化 - 教育 - 旅游 - 美食 - 健康 - 汽车 - 楼市 - 娱乐 - 体育 - 道德法制 - 草原社区 - 草原家园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新闻中心 > 内蒙古新闻 > 时政新闻 正文   
转播到腾讯微博
【走基层·采风】草根戏班的期望
 

  5月2日,记者一走进呼和浩特市赛罕区黄合少乡添密湾村办事宴房子的大门口,就听到里面传出的唱戏声。

  有村民在这里办喜事吗,还请了戏班子?带着好奇心,记者走进去了解情况,原来这是一支由农民自发组织的小文艺队正在表演。只见20多个人或站或坐,两位看上去40多岁的妇女有声有色地唱着二人台《五哥放羊》。伴随着优美的唱腔,几位拉二胡、敲锣、打鼓的或眯眼或小声和着唱词,表情投入而陶醉。

  见到记者,正在打鼓的张怀亮停下手,讲起了这个小文艺队的由来。六七年前,张怀亮和村里的几个文艺爱好者自发组织起了一个小文艺团体,只要有空,大家就会聚在一起吹一吹、拉一拉、唱一唱,村里的人也会聚来看热闹。没想到这个自发性的文艺小聚会吸引了添密湾村周围十里八乡的许多文艺爱好者,大家纷纷慕名而来,人数由原来的十几个增加到现在的四五十个。

  “我们这个团队是由附近5个村子的文艺爱好者组成的‘草根戏班’,成员年龄从35岁到70多岁,农闲的时候就聚在一起热闹热闹,也给村里的乡亲们增加点文化乐趣。”张怀亮打趣地说。

  听说来了记者,大家表演的更起劲了,72岁的杜河毛大娘唱起了民俗味很浓的山曲儿,60多岁的杨和牛大爷说起了幽默诙谐的快板书,40多岁的黄佩世唱起了韵味十足的山西晋剧……各种风格的曲艺段子让记者大开眼界。

  戏班除了平时自娱自乐外,有时候还到周边村里的戏台上亮亮相。“去年夏天我们就在添密湾村的戏台子上为村民们义务演出了一次,大家从下午唱到晚上10点多,但村民们还想听,他们都说我们唱的比他们花钱雇的大戏班唱的还好。”刘杏梅自豪地说,“别看我们都是农民,可是大家会唱各种戏。我们现在正准备排几场戏,等农闲的时候再给乡亲们娱乐娱乐,丰富一下村里的文化生活。”

  “自从有这个唱戏的地方,我的麻将瘾也戒了,只要有空就来这里跟大家一起活动,心情特别好。”黄佩世兴奋地抢过话题说。

  谈到农村文化生活氛围,张怀亮高兴中带出了些许忧郁。他说:“我们农村的文化生活环境和城里没法比,尽管国家现在大力提倡繁荣农村文化生活,但仍满足不了需要。我们现在没有资金,大家用的乐器都是自己买的,服装、幕布等舞台设备一点也没有,甚至连固定的排练场地都没有。”张怀亮告诉记者,因为没有排练的地方,刚开始人少的时候,就在自己家里排练,后来人渐渐多起来,张怀亮就把自己专供村里人办事宴用的120多平方米的大房子免费提供给大家。

  “他不但免费提供房子、电费、冬天生火炉用的炭都他自己贴,真是为我们这些文艺爱好者付出了不少,我们大家都觉得挺亏欠他的。要是政府能给我们补贴点资金,让我们这些人有一个自己的文艺之家,我们会尽可能地发挥每个人的力量,为周边十里八乡的乡亲们义务演出,送去免费的戏曲大餐,那该多好啊!”刘杏梅说话的同时,眼神里充满了期待和渴望。(记者王连英)

[责任编辑 王美花 ]

苏尼特草原的“珍...
南木猎民村:桦树...
白天鹅的乐园
情迷皮影戏
新兵下连后的日子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6659725。
电话:0471-6659725
传真:0471-6659744
电邮:news@nmgnews.com.cn
马头琴声飞扬
奔跑迎“五一”
 
“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
相约三月 媒花朵朵送祝福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工作人员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2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