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水之争
呼市目前供给工业企业用水,引入的黄河水经过深度处理后形成生活用水。而企业需要工业用水,供应的是生活用水,生活用水中氯离子含量超过工业用水标准,部分工业企业需要自己增加设备进行再次处理,其成本增加。
化肥厂希望政府协调相关部门,按照工业用水标准供应黄河水,工业用水与生活用水分供,并且允许保留自备井。
这样的建议显然难以采纳。呼市水务局副局长关宇说出了摆在他面前的难题。他说,工业用水与生活用水难以实现分供。实施这项工程需要增加设备,成本便高达1000多万元。
而且,随着呼市地下水资源日益缺失,除了黄河水之外又缺乏其他补水来源,保护地下水资源乃是当务之急,企业自备井用水大量消耗地下水资源,并且存在地下水资源被污染的可能性。
就目前,呼市仍有一部分企业存在自备井,消耗地下水资源。消耗只是危害之一,以关宇为代表的政府部门其他人员更担心的是,地下水资源污染的问题。企业在使用自备井时,一旦发生污染并蔓延,会对呼市地区地下水资源造成污染,严重威胁居民饮用。
自备井难以允许其存在。而今年将进一步加大城区自备井封闭力度,保护地下水资源,改变地下水无计划开采状态,消除污染地下水隐患。
工业企业用水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政府部门则追求社会利益最大化。
为了保障居民用水,保护地下水资源,呼市居民不得不喝着黄河水。关宇及各部门迫切希望各种局面得到改善,希望老百姓喝上更加安全的地下水。
他们在向这个方向努力,启动“引黄入呼”二期工程,希望企业全部使用黄河水,居民饮用地下水。
很显然,在重重困难面前,这样的希冀一时还未能实现。企业与政府部门的这一次对话未能达成一致。
用水之缺
化肥厂早期的员工兴许还记得,当初的化肥厂附近地表有水、有湖、有鱼。
中海石油天野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伊丽娜回忆说,当时地表水资源十分丰富,自流井随处可见。
水清甘甜,水草丰美,湖中有鱼,这是当年的真实场景。但如今,这样的情景一去不返。
水资源丰富已成为历史,摆在面前的是每天200多万人口和大量企业不停的消耗。呼市一直靠采集深层地下水来满足工业生产和人们生活需要,造成当地的地下水资源长年超采。呼市隶属干旱区域,雨水稀少,在没有其他补水资源的情况,坐吃山空,地下水位骤降。
根据数字显示,现在呼市公共管网供水37万吨/日,引黄一期工程规定20万吨/日,但现在只有15.7万吨/日,每天向地下取用22万吨。
引黄二期工程建成后,又增加20万吨/日供水规模。引黄工程供水规模将达到40万吨/日。具体配水思路是10万吨/日将用于新建工业集中区供水;30万吨/日进入市区,且大部分用于工业园区,经深度处理的少量黄河水进入城市中心区用水主管网。
近年来,呼市居民不断投诉水中有“鱼腥味”,如不是因为地下水资源的紧缺,居民也不需饮用黄河水。而当前政府部门极力希望改变这一现状,让百姓喝上放心的地下水。
“用黄河水是今后时期总的趋势和任务”,作为呼市人大副主任,吕景瑞说,企业和水利部门要认真研究,争取拿出比较合理的方案。人大委员会将提请政府继续关注和认真研究,解决好企业使用黄河水问题。并建议水利部门还城市百姓使用地下水的权利。(记者 孙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