疙瘩解开了交情攒下了
2009年,沙尔沁镇东园村发生过这么一件事:镇里要征50亩地,涉及的27户村民对补偿能否落实有顾虑,迟迟不肯签征地协议。到了最后,村民们提出一个要求:只要杨立祥给写一份见证书,他们就签字。
“乡亲们对他的信赖,是在打交道过程中一点点攒下的,他走在村里得不停地打招呼,因为村民们跟他很惯。”东园村党支部书记蔺青云说。
“只有待人实诚,才能真正跟大伙建立信任,开展人民调解工作才能有好氛围。”杨立祥的工作方法之一,可以概括为“三心三意”:诚心诚意,言行上尊重当事人,调解时有耐心、有爱心;实心实意,不和稀泥,不忽悠应付,客观地比较调解与起诉的利与弊,然后提出调解建议;全心全意,当事人坚持起诉的,就尽力提供法律咨询、援助和代理服务。
萨木佳村村民郭如梅,今年已经80岁高龄。杨立祥曾帮她调解过土地继承权、宅基地等多起纠纷。老人说:“这娃实在,现在大伙有啥想不通的,都愿意找他说说理。”
注重回访,是杨立祥营造调解氛围的“独门秘籍”。2005年,小巴拉盖村的一位村民醉酒后搭乘农用三轮车,途中一脚踩空被轧死。在杨立祥劝说调解下,车主虽然最后补偿了死者家属2.1万元,但是心里不服气,于是跟杨立祥结下了“梁子”。“调解往往是促成了纠纷双方妥协,当事人并非真正满意。”
“从那之后,我每次路过他家,都凑过去聊几句。”杨立祥说,开始人家都不让他进门,但是他总是“厚着脸皮”,一遍遍地站在当事人的角度解释他提出调解建议时的考虑,几次下来,车主原谅了他,现在见面还主动跟他打招呼。
“当事人对调解结果的评价,会影响周围的人对调解工作的认可度,进而影响我开展工作的氛围,所以疙瘩必须得解开。”近几年,杨立祥借助回访提高群众对调解的认可度,许多曾对他怀有怨气的人,如今已经与他“屏弃前嫌”,甚至成了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