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蒙古新闻 - 国内 - 国际 - 文化 - 教育 - 旅游 - 美食 - 健康 - 汽车 - 楼市 - 娱乐 - 体育 - 道德法制 - 草原社区 - 草原家园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新闻中心 > 内蒙古新闻 > 科教文卫新闻 正文   
转播到腾讯微博
乌海:煤炭工业发展史就是这座城市的演变历史
 

  我区首家关于煤炭历史的大型博物馆,已经让近30万人感受到了煤城文化——

  乌海,新中国成立后因煤而兴的一座新城。煤炭是这座城市的标志,煤炭工业发展史就是这座城市的演变历史。乌海煤炭博物馆,就是一座直观反映乌海市因煤建市、因煤兴市的历史专题性博物馆。

  乌海煤炭博物馆是我区首家关于煤炭历史的大型博物馆。建筑面积2305平方米,主体建筑共三层,外型为深蓝色矿物的晶体形状。目前,馆藏实物406件,化石68块,文字资料474份,书画、影像资料67件,图片资料4320张,展示了乌海煤炭工业的发展历程。博物馆自2010年8月6日开馆已来,免费对游客开放,已接待近30万人(次)。如今,该馆已成为自治区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走进宽敞的展馆,第一部分太阳神闪耀的地方,主要介绍乌海的地理位置、山川风貌、历史沿革、资源状况。第二部分太阳石———煤的史话,介绍了煤的生成、开采、利用的科普知识。第三部分主要介绍了半个世纪前,乌海地区开发之初的历史。第四部分两大煤田托起一座新城,主要介绍在乌达、海勃湾两大煤田开发的基础上,乌海市诞生的过程。第五部分群星灿烂,共创伟业,主要介绍半个多世纪乌海煤炭战线涌现出的英模人物。第六部分历史新篇章,主要介绍乌海煤炭工业今天的面貌。

  在这座博物馆,让人们详细了解了煤城乌海发展史。

  乌海煤田主要形成于距今约2.9亿年的晚古年代的石炭纪和距今约2.5亿年的二叠纪。全市含煤面积约425平方公里。优质焦煤、煤系高岭土、石灰石、石英砂等矿产资源储量大、易开采,并且相对集中配套,工业利用价值高,享有“乌金之海”之美誉。

  乌海的采煤史最早可追溯至清代同治三年(1864年)。新中国成立前,整个乌海地区,总共只有12家私人小煤窑。

  1953年起,随着对煤炭需求加大,国家开始在乌海地区进行了全面勘探,拉开了乌海煤田开发的序幕。1958年10月1日包兰铁路全线通车,紧接着乌海境内运煤线也建成通车。

  1958年10月末,万人上山夺煤大会战在黄河两岸同时展开,古荒原呈现出一派热火朝天的采煤景象。共有21944人分别参加了乌达煤田大会战、桌子山煤田大会战。当时内蒙古电影制片厂还拍摄了两大煤田大会战的珍贵画面。

  1959年,撤销乌达、桌子山两个煤矿筹备处,正式成立乌达矿务局和桌子山矿务局。此后,正规化矿井相继开工建设和投产,乌海煤田告别了人力手工采煤阶段,进入机械化采煤阶段。

  随着矿区人口的不断增加,各企业纷纷办起了学校、医院、农场等。1961年7月9日,国务院批准设立内蒙古自治区海勃湾市、乌达市。此时的海勃湾,已由煤田开发前的1478人增加到9万多人,乌达已由乌达煤田开发前的1000多人发展到5万人。1969年,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2万余人落脚乌海,与此同时数千名知识青年也通过招工渠道进入乌海企业。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城市规模不断扩大。

  1976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海勃湾市与乌达市合并成立乌海市,成为内蒙古第三个直辖市,市政府设在海勃湾,长期隔河相望的两大煤田终于聚集在一座城市的怀抱。

  乌海市的建立为煤炭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创造了有利条件。1988年乌海市经国务院批准为经济体制改革试验区,不久,乌海市全面实施资源转化战略,促成了大电厂、大焦化等一批资源转化骨干项目的开工建设。2001年8月,乌达和海勃湾两大矿务局正式更名为神华集团乌达矿业有限责任公司和神华集团海勃湾矿业有限责任公司,2008年10月,包括两大公司在内的4家公司合并成立神华乌海能源有限责任公司,标志着乌海市诞生了产值超百亿元的大型企业。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开发建设,今天的乌海市已经形成了以能源、化工、建材、特色冶金工业为主体,城郊型农业和第三产业相配套的经济体系,基础设施和城市功能日趋完善,铁路、公路、航空的立体交通格局基本形成。

  乌海半个多世纪的沧桑巨变,全部浓缩在乌海煤炭博物馆中。(记者 于海东)

[责任编辑 哈丽琴 ]

自由飞翔
赤峰市首个女子特...
为"最美教师"祈福
体会新变化
杜鹃花开游人来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6659725。
电话:0471-6659725
传真:0471-6659744
电邮:news@nmgnews.com.cn
送图书进山场
血浓,情更浓!
 
“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
相约三月 媒花朵朵送祝福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工作人员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2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