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蒙古新闻 - 国内 - 国际 - 文化 - 教育 - 旅游 - 美食 - 健康 - 汽车 - 楼市 - 娱乐 - 体育 - 道德法制 - 草原社区 - 草原家园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新闻中心 > 内蒙古新闻 > 媒体文萃 正文   
转播到腾讯微博
高考加分新政缘何“瘦身”?
内蒙古新闻网  12-06-01 16:19 打印本页 来源: 北方周末报  
 

  早在2010年,教育部规定的加分政策只有14种,但各地自定的加分政策多达200余种。

  2012年,广东、山东、甘肃、辽宁、河北、内蒙古、湖南等地调整高考加分政策,新政“砍”去了大部分加分项目。

  5月29日,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高考加分的每个项目都被腐败侵蚀,而清理高考加分项目,并不能从根本上治理教育腐败。

  高考是否进入“裸考时代”?  

  高考加分项目遭“砍”

  2012年5月21日,内蒙古公布了调整后的高考政策性加分项目及分值,其内容与国家五部委的文件大体吻合。其中,蒙古族等少数民族考生符合多项加分条件的,累计加分不得超过30分,而教育部规定高考加分不得累计加分且分值不得超过20分。因此,超过20分的高考加分只能算作地方性加分,由高校审查决定是否录取,但内蒙古区内高校必须执行。

  此前,浙江省也公布了新的加分政策,以前可以高考加分的体育项目从32项缩减到了8项,限定赛事从800多个“砍”到了30个;所有奖励类项目获得者的加分值从以前的20分降到了10分……

  “这些年高考加分项目泛滥,清理高考加分项目、减少加分幅度的做法,主要是为消除高考不公平做努力,社会舆论一直呼吁清理,教育部近两年也出台了规定。”在熊丙奇看来,清理高考加分项目早就是势在必行的事。  

  缘何加分?

  “当初推出高考加分政策主要为矫正单一分数评价体系,鼓励学生综合全面发展,在高考分数之上再加上政策奖励分,可以促进学生在知识学习之外,培养各方面能力与素质。”熊丙奇说。

  我国的高考加分政策以1978年为界分为两个阶段。1978年前主要实行“优先录取”政策,1978年后则主要实行“加分录取”政策。

  1950年,教育主管部门就规定,高校招生对于“参加工作3年以上的革命干部和革命军人、兄弟民族学生以及华侨学生,考试成绩虽差,得从宽录取”。这一政策体现了照顾性与鼓励性兼顾的原则,符合当时的人才选拔环境和制度。

  1956年,高等教育部学生管理司发布的《全国高等学校1956年暑期招生录取、分配办法》,则进一步规定了优先录取的分数控制幅度,要求“在与一般考生成绩相同或相近(指总分少20分左右)时,就应该优先录取”。

  1978年以后,国家加大了人才选拔的力度,不再对工农成分学生及革命干部进行照顾,而是对三好学生、学科竞赛获奖者、体育艺术特长生等实行高考分数优惠政策。1986年,国家教委又规定,获得国家二级运动员称号的考生可降低20分投档。

  而高考加分成为一项稳定的高考政策延续下来,是从1987年4月27日国家教委发出《普通高等学校招生暂行条例》开始,其中第35条至第39条,详尽规定了可以享受加分政策优惠的项目和分值。

  2004年起,各地招生委员会被赋予加分权,各地开始制定加分政策。所以在2006年,教育部又新增5种特长生可以加分之后,一些地方也积极创造考试加分对象,例如纳税大户、金融高管子女等。有统计显示,教育部规定高考加分的情况大约14项,但各地林林总总的优惠种类累计达到192项。

  熊丙奇介绍,沿用到现在的政策,主要针对4类人群,一类是学科特长生,比如竞赛获奖者;还有艺术体育类特长生;三好生、学生干部等;以及身份性特殊的人群,如少数民族地区以及烈士子女等特殊人群。  

  质疑焦点

  随着高考加分政策的逐年实施,确实有一部分应该受到保护的人的利益得到保障,但各种舞弊、造假、有违公平的个案也被一一曝光,还滋生出了腐败问题。

  “缺乏规范和稳定性的加分制度,是这个政策的最大硬伤。”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博士罗立祝对高考加分政策深有研究。在他看来,由于没有形成有章可循的政策法规,在每年出台一次的招生文件中,项目和分值的频繁变动,不仅让考生难以适从,也为教育腐败提供了不小的操作空间。

  熊丙奇也认为,高考加分制度在许多地区沦为腐败的通道,高考加分政策滋生出了‘加分教育’、 ‘加分腐败’现象。

  “单纯的清理加分项目是不会起到作用的,要真正做到防止加分教育腐败,一定要铲除现在加分异化的土壤。”熊丙奇说。

  “要彻底解决问题,就要让学校摆脱行政对它招生的干扰。”熊丙奇说,今年2月份,教育部发布了今年的工作重点,酝酿已久的高考改革写入今年的工作要点,并明确将制定发布改革方案。高考改革方案会推进考试招生分离,也就是高校可以自主招生,而治理高考加分就要与自主招生相集合,建立对学生的多元评价体系来替代目前的集中录取,以及单一的分数评价体系。

  “随着高考制度改革的推进,目前的升学评价标准将被打破,基于高考卷面成绩的高考加分制度,将被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所取代,这才是规范和清理加分的终极目标。”熊丙奇说。(记者董柏杰)

[责任编辑 张慧 ]

歌唱庆“六一”
乌海市人民公园美...
安全知识送田间
大山深处的“绿色...
自由飞翔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6659725。
电话:0471-6659725
传真:0471-6659744
电邮:news@nmgnews.com.cn
儿童节的礼物
观赏奇石
 
“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
相约三月 媒花朵朵送祝福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工作人员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2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