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工子弟的教育问题伴随城市化进程而产生,这些年,各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正在逐步解决这一问题。然而,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流动的花朵”生活境遇复杂,入学就读仅仅是迈出了第一步———
走出了农田,却远未走进城市
穿过大货车扬起的沙尘,5月27日下午,记者来到了呼和浩特市小黑河镇人民政府以西的一片平房。平房对面是一块农田,一条深三四米的臭水沟流过脚下。
12岁的武泽勤就跟着爸爸妈妈租住在这里———一出租院落内二楼的一居室。室内南北两侧各摆着一张床,西墙边有一个写字台,上面一台老式电视机占据了一半面积,剩下的一半就是武泽勤每天写作业的地方。他写作业的时候,妈妈会进进出出忙家务,但这似乎并不妨碍他的专注。也许在这几年的辗转迁徙中,他早已习惯了拥挤和嘈杂。武泽勤老家在乌兰察布市,2010年他随父母搬到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去年又随父母搬到呼和浩特,现在呼和浩特市明德学校上5年级。
他们的生活走出了那片农田,却远未走进这座城市。爸爸买了一辆装载机,每日早出晚归干活儿;妈妈在一家饭馆当服务员,月工资1200元,从早8点忙到下午3点。妈妈比较满意这份工作,因为早晚能有时间接送武泽勤上下学,给他做饭。但午饭,武泽勤就只能在学校吃了,一周5顿,一个月的伙食费220元。也许是父母挣钱不易,使这个孩子更加早熟和懂事。“这孩子除了买书,从不随便花钱,零食也舍不得买,每次都是我给他买,有时给他买得多了,他就说,‘妈妈,你不要给我买好吃的了,还不如给我买书呢!’”武泽勤的妈妈说,“有一次,他跟爸爸要3块钱,他爸没零钱就给了他一张5块的,他还说,‘给5块啊,这么多!’”
虽说父母文化水平不高,不能在学习上给武泽勤太多的指导,但他学习却很自觉,成绩也好。“我以前一直是班里的第一名,这次期中考试没
考好,阅读理解和作文拉分了,只考了第四名。”东墙上贴着他的3张奖状。北墙边的书架是屋里最显眼的摆设,上面的近百本书武泽勤都读过,其中《三国演义》读过3遍。除了四大名著等文学著作外,科普图书、儿童文学以及民间文学武泽勤都喜欢看,常常做摘抄笔记,还在书页上用工整的字体做批注。为了满足读书的渴望,这个诚实的孩子偶尔也会撒个小谎,“有时怕妈妈不给我买,我就跟她说是老师让买的,呵呵!”
打工子弟大多随父母四处迁移,租住在城乡结合部,游离在城市边缘。父母整日奔忙,多数做着服务员、清洁工、泥瓦匠这样的临时性工作,工资低,物质条件差,教育孩子总是力不从心。
别的孩子都是父母迁就他们;我们学校的孩子都是追着父母跑
缺少父母的呵护和教育,一部分打工子弟会像武泽勤这样,比较早熟、懂事;还有一些孩子则会放任自流。内蒙古师范大学基础教育学院的张副院长介绍,打工子弟与一般学生的差距,不仅仅是在就学环境上。新城区有些打工子弟学校比如山水小学,硬件特别好,简直是新城区最美的校园,但很多孩子在入学前就养成了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比如打群架;写字不好好写———屁股在一边,脑袋在一边,老师矫正起来很费劲。而在那些物质条件相对较差的民办学校,情况则更加不容乐观。
5月28日,记者来到了明德学校。校园西侧的树阴下,几个高年级的学生正在打乒乓球,球台中间的铁质挡板已经斑驳变形,却没影响他们的玩兴。上课铃响后,一个班级列队上体育课,教师的口令声和学生的欢笑声此起彼伏,开窗通风的教室里听得清清楚楚。怪不得武泽勤说,学校要是有个大操场就好了,这样在外面上体育课的同学就不会影响教室里的学生听课了。
记者来到五年级的办公室,看见简陋的小办公室内摆着8个老师的办公桌椅。说起教学,老师们最希望的是能改善一下教学条件。王老师说:“学校的计算机房只有2台能联网的电脑,想要下载点东西很不容易!全校19个班级的学生只有一个多媒体教室,使用得先预约,每个班级每学期也就能轮上一回。”
大家说的这个多媒体教室在东边的小二楼上,记者在现场时看到,小楼的墙体和地面已经出现很多长度超过1.5米、宽度超过1毫米的裂缝。据教师们介绍,5月2日,这座小楼刚刚被内蒙古自治区工程质量检测中心依据《建筑抗震鉴定标准》鉴定为危房,建议拆除重建,以保证安全。然而,目前学校却很难筹到重建资金。
副校长杜文梅指着学校外东南角的一小片民房说:“那儿是个拆迁死角,如果那块地方能给学校的话,校园就规整了,多出来的地方还能铺条塑胶跑道。”
明德学校是一所民办学校。1200多名学生中80%以上都是武泽勤这样的打工子弟,流动性较大,每学期都有三四十名学生转进转出。武泽勤的班主任说:“一般市里的孩子都是父母迁就他们,比如为了陪读方便,特意到学校附近租房,周末再回到自己家里;我们学校的孩子都是追着父母跑,父母的工作到哪里孩子们就跟到哪里,学校每年都有三四十名学生流动转学。我们这儿的孩子不是娇嫩的花,而是顽强的草。他们家庭条件普遍不好,父母来学校接孩子都是骑电动车或自行车,甚至三轮车。”
记者在放学时留意观察,还有一部分学生没有家长接送,班主任就将需要过马路的孩子编成队列,一起护送到马路对面———学校紧靠二环路,路上的汽车风驰电掣,路口既没有地下通道,也没有过街天桥,甚至连一个交通信号灯也没有。
一个二年级的小姑娘放学后很久也没等来要坐的公交车,索性拿出语文课本来看。公交站牌下,瘦小的身影与夕阳形影相吊。(记者 陈春艳)
“流动的花朵”也需要阳光
打工子弟就像一群“流动的花朵”,随着父母四处迁移,今天在这里,明天又在那里,小小年纪,就要学会不断适应陌生的环境,坚强成长。
采访中,记者欣慰地发现,这些年,在各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打工子弟的就学问题已经得到很大程度的解决。然而,打工子弟学校办学条件相对落后、师资力量相对薄弱的状况依然没有太大改观。农民工怀着对美好生活的憧憬走进城市,他们的子女是否能够享受到市民子女一样的受教育的权利,关乎他们能否真正扎根城市,真正融入城市。
打工子弟也是祖国的花朵,需要阳光的照耀;打工子弟也是祖国的未来,需要全社会的关爱。(陈春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