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蒙古新闻 - 国内 - 国际 - 文化 - 教育 - 旅游 - 美食 - 健康 - 汽车 - 楼市 - 娱乐 - 体育 - 道德法制 - 草原社区 - 草原家园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新闻中心 > 内蒙古新闻 > 社会法制新闻 正文   
转播到腾讯微博
托县古城镇:近3000亩青贮玉米生长缓慢 疑伪劣种子坑农
内蒙古新闻网  12-06-15 09:52 打印本页 来源: 北方新报  
 

  近日,呼和浩特市托克托县古城镇二道路、白塔等几个自然村的多位村民向本报记者反映称:“今年4月底,我们几个村近百户村民统一从4位村民手中购买了名为‘东单606’的青贮玉米种子,种植了近3000亩青贮玉米。按照这类农作物的生长趋势,这几天应该长到1尺半左右,可是这批玉米的出苗高度大多只有10多公分,有的甚至没出苗。我们怀疑这批种子的质量有问题。”

  6月13日上午,记者来到二道路村,该村以及周边村子的30多位农民闻讯陆续赶来,他们站在田间,指着稀稀拉拉、高低不齐的秧苗告诉记者,目前能够达到正常生长高度的秧苗只占整体种植面积的三成左右,其他秧苗大多不到20公分,甚至有些小苗还覆盖在地膜中,根本顶不出来。

  根据预算,每亩青贮玉米的年收益在1500元左右,3000亩地的总收入约450万。可是照目前的状况,每亩产量将减少60%~70%,每亩收入将减少1000元左右,近百户村民将面临300万元左右的经济损失。

  记者在田间看到,仅仅一垄之隔的两块地,分别生长着村民用此次的“问题”种子和用另外种子种植的青贮玉米,生长状况确实存在明显差异。其他种子的出苗高度统一,都在1尺半左右,整整齐齐,绿油油的一片;“问题”种子的出苗稀稀拉拉、高度参差不齐,因为绿色覆盖面积小,田里还裸露着不少土地。

  村民们还告诉记者,有的村民及早发现了这些玉米长势不正常,不得已将青苗全部翻掉,用别的种子进行改种,希望能减少损失,但是因为错过了最佳播种期,所以改种的效果也不是很理想。记者在几块已经改种的地里看到,破土而出的玉米苗大多只有1指高。村民们表示,他们种植玉米大多都有20多年的经验,所以绝不可能是种植技术出了问题。根据对其长势的判断以及和其他种子生长情况的对比,一定是这批“东单606”种子有问题。

  对于减产减收的问题,古城镇邬杰镇长告诉记者,村民们估计的“每亩地收入减少1000元”有些夸张,500元左右比较实际。即便如此,村民们的经济损失也在150万元左右。可见,减产减收已成定局。

  采访中,村民们介绍,今年播种期即将到来之前,二道路村有4个村民牵头,在周边几个村宣传,以“托克托县腾飞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名义和部分村民签订了《种植合同》。合同中称,由该合作社向种植户提供“东单606”种子,每斤现款12元,赊欠13元。到收获季节时,如果农作物达到收购要求,该合作社将全部收购。由于该合作社开出的条件和许诺都不错,加上本着对同村人的信任,近百户村民签了协议,按照合同开始耕种,没想到却出现了这样的情况。

  发现问题后,村民们向这4个人讨要说法,可是对方坚称卖给村民的种子没有问题,双方多次发生纠纷。村民们要求对方提供购买种子的发票,说出他们的进货渠道,可是对方没有提供,只是后来出具了一份看不清楚公司名称的收据。根据收据,村民们无法得知种子的来源,于是就将情况向大队、镇政府、县政府进行了逐级反映,镇政府也派专人几次到田间地头调查了解,但是至今未果。随后,记者打算找这4个人了解情况,但是他们都不在家。

  对于长势不良的状况,该镇分管农牧业的杨副镇长一度将此现象归于气候原因,认为是气候不良造成的。但是记者提出,为何仅仅一垄之隔的两块地,用两种种子种出的同一种农作物,生长状况存在明显差异时,他又表示无法解释。

  随后,杨副镇长介绍,六一前后,了解到村民们反映的情况后,政府及时将情况反映到了托县工商局。目前,工商部门正在积极对此事进行调查;做为镇政府,有责任有义务帮助村民们维权。目前,他们打算将这批“问题”种子送往呼和浩特市或者自治区级的权威机构进行鉴定,鉴定结果将成为帮助村民们维权的关键。但是,由于村民们的种种顾虑和不信任,不愿意把种子交给他们去鉴定,给这项工作带来了很大难度。无奈,政府只能从卖种子的人手中提取样品进行送检,但是此举又遭到村民们的反对。

  此外,有一种被称为“田间鉴定”的鉴定方法是村民们比较认同的。所谓“田间鉴定”,就是聘请权威专家亲自到田间地头,通过查看农作物的生长趋势做出判断。如果两项鉴定全部进行,需要1万元左右的费用。这笔费用,需要村民们来出。

  杨副镇长表示,经过查证,这个“托克托县腾飞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并未在工商局登记备案,属于不合法经营。其未向村民提供种子发票的行为,也是违反规定的。但是杨副镇长同时表示,在农村,未经工商局等部门批准审核,种植户和一些机构或个人签订所谓《种植合同》的行为比较普遍。合同双方基本都能按照合同履行义务,只是这次出了这样的事情。目前的当务之急,不是追究这4个人的相关责任,而是帮助农民们进行种子质量鉴定,用证据维权,弥补损失。

  对此情况,内蒙古庆胜律师事务所的白喜文律师认为,这个合作社未经工商部门批准就从事经营活动,导致减产减收,并且不论其所经销种子是否存在质量问题,其行为已经涉嫌欺诈。

  目前,相关部门对此事件的调查仍在进行当中,近百户村民在焦急等待一个合理的说法。(记者 杨佳)

[责任编辑 哈丽琴 ]

大漠深处鱼米香
辽津赤三地京剧票...
快乐支教 与学生们...
艺术节上展风采
高中,拜拜了!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6659725。
电话:0471-6659725
传真:0471-6659744
电邮:news@nmgnews.com.cn
别样的边关文化节
精彩的校园文艺表演
 
科学发展 成就辉煌——内蒙古新闻网专题
“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工作人员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2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