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蒙古新闻 - 国内 - 国际 - 文化 - 教育 - 旅游 - 美食 - 健康 - 汽车 - 楼市 - 娱乐 - 体育 - 道德法制 - 草原社区 - 草原家园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新闻中心 > 内蒙古新闻 > 媒体文萃 正文   
转播到腾讯微博
端午节氛围转淡 专家建议传承习俗
内蒙古新闻网  12-06-20 11:18 打印本页 来源: 内蒙古晨报  
 

  “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传统节日端午节也如期而至。但是,近日记者在走访中发现,端午节也开始“瘦身”。不仅节日的习俗在淡化,人们对节日的关注程度也缺少了昔日的热情。

  端午习俗“瘦身”

  在市民心中,阴历五月被称为“恶五月”,传说五月会有不好的事情发生,所以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画额,躲端午,佩戴长命缕(五彩线)等也就成为了人们驱除病毒、蚊虫的习俗。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传统的端午习俗也遭遇了“瘦身”。

  近日,在采访中记者发现,虽然包头市在端午节期间预计举办美食节、赛龙舟等端午活动。但是,不少市民除吃粽子、赛龙舟、佩戴五彩线外几乎不知道其他的传统活动。

  记者随机采访了包头市的12名市民,只有5名市民能说出除吃粽子、赛龙舟外的其他习俗。市民张女士告诉记者:“以前听说过端午节挂艾叶的习俗,但是真正在门前挂艾叶的市民却少了很多。至于其他的活动,我就不知道了。”而对于躲端午、画额等习俗,12名市民都表示并不清楚。

  随后,记者走访了包头市的一些药店和超市。虽然端午节临近但是艾叶、菖蒲、雄黄等却没有迎来销售的旺季。神农药店中药柜台销售人员告诉记者:“一直销量都不是很好,现在人们对节日的关注少了,平时和节日的销量基本差不多。特别是雄黄基本没有人买。”

  同时,端午节到了,各种关于端午节的祝福短信也多了起来。但是,不少市民感叹,短信虽多,却都大致相同。没有了以前的过节气氛。

  市民赵先生表示:“小时候每到过节的时候都期待吃粽子带五彩线,现在几乎没有了当时的节日氛围,而且社会总体的节日氛围也淡化了。可以说只是形式上的过节。”

  “粽香”飘回家 假期成“闭关”

  节日临近,无论是市场还是超市都将粽子摆到了柜台上,江米、红枣等销量也有所上升,前来选购的市民更是络绎不绝。蛋糕店、西饼房也成为粽子营销的主要阵地。与往年不同的是,除了传统的肉粽、豆沙粽,红枣粽子外,一些商家还推出了干贝、果仁等口味不同的粽子。

  包头市华联超市销售人员向记者介绍,散装的粽子最近销量非常好,已经补了好几次货。现在市民包粽子的少了,买包好的粽子回家煮熟,又方便又好吃。一位前来购买粽子的市民说:“包粽子的人越来越少,都是买现成的。主要是现在工作忙,花费好几个小时去包粽子几乎不可能。而且,也就是过节那天吃两个,也没有必要花费那么多时间去包粽子。”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购买粽子叶、江米、红枣等商品的购买人群大部分是中老年市民,很少有年轻人购买。而成品粽子的购买人群中年轻市民占了80%左右。

  而在超市中,款式别致、印刷精美的粽子礼盒琳琅满目。一盒莲蓉礼盒粽子内装15只粽子,售价120元。以干贝、鲍鱼为原料的粽子也被包装成精美的礼盒,摆放在柜台上,其售价也在上百元。但是,这些粽子无论是原料的比重还是具体的配料信息都很模糊。一般购买粽子礼盒的顾客都是为了送人图个体面,真正自己使用的几乎没有。

  同时,因为今年端午假期只有3天,一些市民都愿意利用假期的时间在家调整自己的状态,好迎接新的工作,选择长途出行的市民很少。在包头市万號酒店工作的小李告诉记者:“一个星期前,就和同事商量好要利用假期在家‘闭关’休息,拒绝一切长途旅行。主要是平时工作压力大,而且休息时间短。长途旅行后根本没有时间调整,所以端午节会宅在家里,调整好身体和精神状态。假期结束后,继续投入繁琐的工作中。”

  应该适当传承习俗

  对于端午节气氛转淡的现象,呼和浩特民族学院民俗学周双喜老师表示,如今我国传统节日的气氛越来越淡薄,不仅是端午节,重阳节等一些节日的习俗也几乎被人们所遗忘。以前端午节民间风俗很多,包粽子、吃粽子、赛龙舟、挂艾叶等都是必不可少的传统节日项目。但是现在,这些风俗和活动少了很多,一部分也只是走走形式,还有的几乎被遗忘了。仅包粽子一项就能看出,已经很少有家庭利用好几个小时的时间去包粽子、煮粽子了。

  周老师表示,我们每个传统民族节日都是经过上百年、上千年的传承,形成了一套固定的、独特的民俗活动,也寄托了人们的信仰和期望。一旦这些活动被简化、消失了,那么传统节日的氛围也就淡化了。

  节日气氛的淡化,其实也是受到了社会环境的影响,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后,对于节日中特定食物的期待淡化了。而且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也影响了人们对于节日的精力投入。所以,要发扬民族传统节日,还需要靠社会组织有意识的开展活动,同时媒体也应该营造这方面气氛,让传统文化、民俗弘扬和传承下去。(记者 时婷婷)

[责任编辑 范悦怡 ]

边防干警酷暑练精兵
内蒙古:2012年农...
献血者是英雄
别样的边关文化节
大漠深处鱼米香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6659725。
电话:0471-6659725
传真:0471-6659744
电邮:news@nmgnews.com.cn
内蒙古:草原钢城鲜花俏销
瘦燕
 
科学发展 成就辉煌——内蒙古新闻网专题
“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工作人员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2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