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蒙古新闻 - 国内 - 国际 - 文化 - 教育 - 旅游 - 美食 - 健康 - 汽车 - 楼市 - 娱乐 - 体育 - 道德法制 - 草原社区 - 草原家园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新闻中心 > 内蒙古新闻 > 社会法制新闻 正文   
转播到腾讯微博
“问题食品有奖举报”遭遇冷落
 

  “媒体曝光的问题食品越来越多,感觉能放心吃的东西越来越少。”58岁的吴翠萍每天最重要的事就是打理一家三代人的饮食。在她看来,如今餐桌管理越来越难。

  遭遇问题食品:很受伤也很无力

  像吴翠萍这样,不知道怎么吃才安全的市民不在少数。采访中,多数受访者表示都遭遇过问题食品。在被问及遇到这类问题会作何反应时,大都表示“除了感觉很受伤外,也很无力。”

  “媒体曝光某种酸奶有问题,网络上也炒得沸沸扬扬,厂家出来辟谣,很难分辨消息真假,最终我放弃了喝酸奶的习惯。”家住乌海市陶然雅居的陈静很无奈。染色馒头出现后,不敢吃有色馒头了;地沟油频现,不再吃散装油了;外地鸭脖等熟食被查出问题后,又不敢吃鸭脖了……这样下去,能放心吃的还有什么?面对问题食品,陈静的无力感在增加。

  中学教师庞玉莹告诉记者,由于担心食品安全,她家的饮食相对清淡,吃的食物也比较固定。她尽量少买成品,经常自己动手做些食物。

  知识欠缺:搅乱市民阵脚

  记者对不同职业、不同年龄的对象进行随机调查,到底应该怎样挑选食品,挑选食品时应注意什么,多数市民的回答“较模糊”或者“欠缺相关知识”。

  以食品质量安全标志、绿色食品标志和保健食品标志为例,九成市民表示只熟悉QS食品质量安全标志,并有一半人表示购买食品时几乎不会关注此标志。而对于绿色食品标志和保健食品标志,受访者们则感到陌生,多数受访者关注最多的是生产日期和保质期。

  “我会尽可能学习辨别和确认食品安全的相关知识,现在学会了看添加剂。以前觉得所有添加剂都是不安全的,后来发现并非这样。了解到相关知识后更安心一些。”年轻妈妈李颖现在对食品很有研究。现在给儿子挑选零食,她都开始关注食物成分和配料表了。

  今年5月8日,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印发了《食品安全宣传教育纲要》。《纲要》要求,在2015年底前,将社会公众食品安全基本知识知晓率提高到80%以上,将中小学生食品安全基本知识知晓率提高到85%以上。

  买到问题食品:为啥不愿举报

  记者从乌海市消费者协会了解到,市民常遭遇的食品问题包括:以假充真或以次充好,虚假或扩大宣传,食品在保质期内变质,虚假或错误标签标识,包装不合格,食物中毒等。尽管食品类消费在居民消费中占很大比例,很多市民经历过上述问题,但食品类投诉却相对较少,反映出市民面对食品安全问题时,维权意识较弱。

  市民杨艳曾在小区门口超市买过蛋糕,包装上只贴有一张很小的白色卡片,上面歪歪扭扭印着生产日期和保质期,其他信息都没有。“我当时怀疑是黑作坊生产的,很想投诉举报一下,但不知道该向哪个部门反映,这件事后来也就搁置了。”杨艳的困惑很有代表性。一旦遇到食品安全问题时,市民会变得“不知所措”,不知道到底该去食品销售地点,还是消协、工商或者质监、卫生等部门维权。

  维权成本高也让市民有“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理。大部分食品的价格都不高,而投诉要花去很多时间和精力,这使很多消费者遇到问题食品后往往自认倒霉,放弃维权。“我在一家烧饼店买了个黑米饼,回家一吃根本没有黑米饼的香味,仔细看了看,黑米饼竟然发蓝,跟蓝色钢笔水的颜色很像,只好把饼扔了。”市民王女士对商家的做法感到很气愤。同时她又认为:“一个

  饼一块钱,投诉却不知道要花多长时间。麻烦,不愿意较真儿。”

  人人参与监管:食品才会更安全

  市民在食品安全维权方面是有法可依的。2009年6月1日,我国的《食品安全法》就已开始实施。此外,一些地方都出台了有奖举报制度,配合相关部门对食品生产厂商进行监督。

  早在2005年,乌海市就出台过《乌海市食品安全违法案件线索举报奖励办法》。《办法》出台初期,陆续有市民举报过食品安全问题,但后来几乎没有举报者了,《办法》几年来一直处于“受冷落”状态。2011年年底,自治区政府办公厅印发《内蒙古自治区食品安全举报奖励办法的通知》,明确规定,公众遇到食品安全问题可通过多种方式向有关部门投诉举报,并可申请奖励,最高可奖励5万元,但举报问题食品的市民仍然不积极。

  “我们刚刚接到市民举报,端掉了蒙西金典小区内的酸奶黑作坊。有些不合格的食品生产作坊设在居民区或者隐蔽的角落,监管人员很难及时发现。如果市民发现后能及时举报,执法部门的执法针对性会更强。除了表达不良情绪外,每位市民都应提高维权意识,参与到食品监管中来。”乌海市相关部门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记者 于海东 通讯员 王小娜)

[责任编辑 哈丽琴 ]

小戏小品助阵草原...
扎兰屯市第三届农...
秘境巴丹吉林沙漠
边防干警酷暑练精兵
内蒙古:2012年农...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6659725。
电话:0471-6659725
传真:0471-6659744
电邮:news@nmgnews.com.cn
呼伦贝尔草原进入最宜人的季节
乌兰察布山洪灾害善后工作正在进行
 
科学发展 成就辉煌——内蒙古新闻网专题
“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工作人员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2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