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的6月1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开始实施。限塑令规定:全国所有超市、商场、集贸市场等商品零售场所实行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禁止生产、销售、使用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塑料购物袋。
4年后的今天,内蒙古的限塑令执行情况如何?记者调查发现,除了大型商场和超市,农贸市场、小吃摊、大排档、私人店铺以及广大农村地区,几乎难见达标的塑料袋。
是什么让限塑令在超市以外沦为一纸空文?是监管的不到位,是消费者缺乏绿色消费观念,还是限塑令本身存在问题?
限塑令超市执行尚好
“要塑料袋吗?”
“废话!没袋子这么多东西我怎么拿?”这是记者6月25日在维多利金桥店看到的一幕。记者在该超市观察了25位顾客的结账过程,其中15位顾客主动购买了超市提供的购物袋,4位顾客由于购买的东西较少,直接把东西放人随身包带走,6位顾客自备购物袋,而且都是老年人。
“年龄大一点儿的顾客一般都会自备购物袋,可能是因为岁数大的人更懂得省钱吧。”该超市售货员告诉记者。而一位自备购物袋的老年消费者告诉记者:“两三毛钱1个袋子,确实不算贵,但省点儿是点儿,何况自备1个袋子又不是什么麻烦事儿。”
随后记者在市区维多利、美特好、华联等大型超市走访发现,在这些大型超市,结账时所用的不同大小的塑料袋,都是向顾客有偿提供,而超市内销售水果、熟食、糖果等专柜的塑料袋,消费者可以免费使用。同时,一些蛋糕店和食品店,也对消费者提供有偿塑料袋。
虽然消费者已经习惯超市有偿提供塑料袋,但也有人对此表示了质疑。呼和浩特的一位姓肖的消费者告诉记者:“以前超市购物也用塑料袋,不过是免费的,现在用的还是塑料袋,只不过改收费了,卖塑料袋成了超市的另一种牟利手段。”
自治区消费者协会负责人说:“大商场、大超市在限塑上确实做的比其它地方好,原因有两个,一是大商场、大超市财力比较雄厚,执行起来相对容易;二是大商场、大超市把符合规定的塑料袋作为商品出售,这样就把成本转嫁到了消费者身上,限塑令对大商场、大超市没有压力反有盈利,自然做的好。
超市之外,不合格塑料袋仍是主角
如果说限塑令在超市和大型商场执行尚好,那么出了超市,不合格的塑料袋依然是市场上的主角。记者走访发现,在一些集贸市场、早市、小卖部等场所,超薄塑料袋依然广受商家和消费者“青睐”。在这些地方,限塑令更像是一纸空文。
常年在呼和浩特火车站做煎饼的郝师傅告诉记者,1张煎饼要用2个袋子,刚开始实行限塑令的时候,煎饼生意很不好做,因为他们用的,都是明令禁止的超薄塑料袋,那时候经常要准备两套袋子,以应付检查,而这两年,基本上没有人再来查塑料袋的问题。
“不是我们不想用合格的,只是那种袋子太贵,而且还要收费,你说我一个摊煎饼的,要是告诉消费者‘这袋子加收2毛’,那对方保准扭头就走,生意也就做不成了。”郝师傅的话,说出了很多小贩的心声。
自治区消费者协会负责人表示,小商店、集贸市场里的摊贩都是个体经营行为,没有那么多钱购买符合标准的塑料袋,而且消费者来这些地方就是买些零碎的东西,很少为了几元钱再买个塑料袋,限塑效果很难体现。”
限塑令遭遇执行难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很多限塑令执行部门都谈到集贸市场、小商店等限塑令盲点地区,这些地区的限塑存在执行差和执行难的问题,而遗憾的是,这种问题尚无有效解决办法。
呼市工商局赛罕区分局副局长董云飞说:“呼市范围内,目前看来大中型超市基本实现了使用符合标准的塑料袋,集贸市场、小商店、城郊结合部以及农村地区还存在大片盲区,总体看来,执行情况不理想。”
自治区工商局市场科负责人说:“限塑令刚开始执行时,全区各地工商部门经常进行专项检查,但商户们却常常和执法人员玩“猫鼠游戏”。很多摊贩都是准备两种塑料袋,遇到管理人员来检查时就将可降解塑料袋摆上台面,把超薄塑料袋藏起来,风头过后又旧病复发。而一些小作坊白天生产合格的塑料袋,晚上就调试机器生产超薄塑料袋,执法部门很难调查取证,往往是劲没少使,监管效果却很不理想。”
限塑令为何在集贸市场、街头摊点难以落实呢?很多人归结为相关部门监管不力。呼市东瓦窑农产品批发市场工商所一位工商管理人员却向记者大倒苦水:“限塑工作由发改委、商务部门牵头,工商、质监、城市执法、环保等多个部门分工协作,但多部门监管有时很难形成合力,我们能做的就是看到后没收、罚款,别的也做不了什么。”
对于市场上的现状,董云飞认为,除了监管要更给力外,关键还是观念,消费者的观念一天没有达到和限塑令同样的高度,市场上的不合格塑料袋就仍然会唱主角。
限塑令缺乏完善和修改机制
采访中,记者发现,限塑令实行4年以来,通过媒体宣传、市场管制等手段,开
始在人们的意识中开始有了一些减少使用的想法,塑料袋的多次使用、携带环保袋等在超市已较为常见,而这点在老年消费者身上尤其明显。
6月20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消息称,限塑令4年来,全国主要商品零售场所塑料购物袋年使用量减少240亿个以上,累计减少塑料消耗80万吨,相当于节约石油480万吨,约占大庆油田年产量的八分之一,折合标准煤680多万吨。
不过,限塑令也同样存在的监管盲点和执行不利的情况,尤其是限塑令重点限制的超薄小袋,如今却俨然成了人们的生活必需品,而且越来越难以管制,该用照样用、该不收费照样不收费,这从一个侧面说明,限塑令本身存在一定的问题。
内蒙古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于光军表示,任何制度在制定之初不可能是完美的,应该在执行时不断的完善和修改,有地方特色的执行细则是完善制度、改进制度的重要环节。遗憾的是,在限塑令这方面,我们也看不到改进与修正,而是相反———我们感觉到的是限制在逐渐地消减,这是各级监管部门需要警觉的方面。
于光军认为,如果一项制度指定之后没有对执行的保障,不仅是收不到制度本身的效果,制度制订者的公权威信也会逐渐下降。因为这种针对大众习惯的制度由各地来执行,制度执行情况也会被百姓用来进行各个地方之间管理水平的比较,执行制度的不足会降低地方的管理威信。
于光军认为,既然消费者暂时还离不开塑料袋,就应该鼓励可降解的塑料袋的开发、应用,同时对不可降解的塑料袋从源头上进行管理。“限塑”的目的是保护环境,既然难以全面限制,就应该重视回收体系,比如针对塑料袋的回收再利用是不是有特别的鼓励制度,这是限塑令设计的系统性问题。(记者 冯雪玉 李振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