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蒙古新闻 - 国内 - 国际 - 文化 - 教育 - 旅游 - 美食 - 健康 - 汽车 - 楼市 - 娱乐 - 体育 - 道德法制 - 草原社区 - 草原家园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新闻中心 > 内蒙古新闻 > 社会法制新闻 正文   
转播到腾讯微博
“常回家看看”入法,重在用人单位给予保障
内蒙古新闻网  12-07-06 08:16 打印本页 来源: 北方周末  
 

  “常回家看看”:入法易,施行难

  一位76岁的老人说:“我都不记得他们长的啥样了。”“他们”是老人的一儿一女。女儿在美国,儿子在深圳,2人已经有好几年没有回来过了。

  游子的心酸

  “小时候,我总想到外面的世界看看,现在终于离开家,却又总是想念老妈的唠叨。虽然歌唱‘常回家看看’,可是谈何容易,离家这么远,只能每周打个电话,听听妈妈心疼我的声音。”现居呼和浩特市的蔡柯萍接受《北方周末报》采访时说,她老家在广东,每年只能回家一次。

  “等我到家的时候,看到爸妈在路口等我。我忍不住又流泪了,上去抱了爸爸,又抱了妈妈。此时此刻,心里一下子充实了。”蔡柯萍说。

  “黄皮树还是幼苗的时候,我天天盼着它快快长大,快快结果。终于,黄皮树长大了,结果了,我想吃,却还只能买着吃了。”蔡柯萍难掩一位游子心中的酸楚。

  像蔡柯萍一样,远离家乡,到千里之外的城市打工的人不在少数。不少子女不是不想常回家看看,而是无法常回家看看,一是路途迢迢,二是假期稀少,被加班、被全勤成为常事,休年假成了奢侈一景。

  有调查显示,每周能回家看父母的,占16.4%,每个月是13.8%,每3个月是9.5%,每半年是14.9%,最高的1年才能看一次父母,占到33.4%,很多年都没回家的也占到了11.9%。

  “我老家在乌兰浩特,每年只有春节才能回家。我妈妈今年55岁,如果上天眷顾,她能活到85岁,在她最孤独的后30年里,我在她身边的时间不超过600小时,也就是25天,这个结果真是太残酷了,想想就心酸。”在呼和浩特从事售楼工作的吴思琦对《北方周末报》说。

  她说,日前,不少网友在网上发起了“算算这辈子还能和父母相处多久?”的调查,网友们计算出与父母相处时间最长的有十几年,最短的只有十几天。

  “我正犹豫着要不要回家找份工作,离父母近一些,能多陪伴他们一些日子。”吴思琦说。

  父母的苦楚

  2012年春节,家住呼和浩特市清和家园的65岁老人李爱国,感受了一把老两口独自过年的滋味儿。

  老人有些心酸地说:“家家户户张灯结彩,热热闹闹,我们只能在家看看电视,连说话都没人听。”

  据老人介绍,大女儿在上海一家医院做护士,春节值班回不来;小儿子在哈尔滨铁路局工作,春节加班,已经多年没回家过年了。

  李爱国告诉本报记者,做父母的不图子女能回来帮多少忙,就想过年能和他们团聚,唠唠家常。

  “可一年到头能见到他们的时间却不超过10天。”李爱国说。

  他说,除了平时不能见到孩子外,最怕生病住院,让孩子们惦记。2011年冬天,老伴一不小心感冒了,咳得厉害,医生说病得很重,需要住院。他只好把家门锁上,到医院陪老伴治疗。平时乘公共汽车来回两个小时,那次检查正赶上下雪,来回路上用了5个多小时。

  “那时最想儿女在身边,可是他们工作忙,也回不来,只能跟着瞎担心,我都没打电话告诉他们,我们不能给他们添麻烦。”李爱国说。

  养老院里的声音

  “将‘常回家看看’入法是个好事,儿女就应该常回家看看父母,现在社会孤寡老人太多了。”呼和浩特天泽老年公寓院长吕茹丽接受《北方周末报》采访时说。

  天泽老年公寓位于通道南街,目前院内有60多位老人,基本上是70岁~80岁的老人,大部分都是因为儿女没有时间赡养把父母给送到这里来的。

  因为公寓在市区里,交通也比较方便,吕茹丽对家属也提出要求:希望他们经常来看看老人。她说,在公寓里,老人吃得好喝得好,但是在心里上并不是最幸福的,他们期盼着儿女来看她们,如果儿女不来,在心里会感觉他们是被抛弃的。有时候因为临时有事,儿女在说好的时间没有出现在他们面前,这些老人会坐在门口翘首以待,甚至有的会盼出病来。

  一位76岁的老人说:“我都不记得他们长啥样了。”“他们”是老人的一儿一女。女儿在美国,儿子在深圳,2人已经有好几年没有回来了。

  “养几个(孩子)都是白养。”老人有些难过。

  吕茹丽告诉《北方周末报》,这些住下的老人差不多自己都想开了,因为他们回家连口热饭都吃不上,而且来到这里的,差不多都有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等,在这里,能正常行走的是最健康的。

  “和老人聊天,经常听到这样的事发生,‘在家死了一周了都没有人知道。’”吕茹丽说。

  吕茹丽认为,“常回家看看”入法,想法是好的,但具体施行起来很难:“儿女出国的怎么办?让他们多久回来一次?回不来的还是回不来。”(记者  王静超 董柏杰 文/图)

[责任编辑 赵静 ]

京蒙联手促就业
挑战
吉祥草原祝福香港
勇敢的鄂伦春
备足车辆迎接暑运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6659725。
电话:0471-6659725
传真:0471-6659744
电邮:news@nmgnews.com.cn
中国蒙古族服装服饰艺术节开幕
四子王旗:祭敖包活动隆重举行
 
科学发展 成就辉煌——内蒙古新闻网专题
“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工作人员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2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