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显亮 把爱心传递下去
【阅读提示】
没有一分钱积蓄,却坚持22年,资助了38名贫困学子;年逾古稀,却起早贪黑打工赚钱,只为让更多孩子完成学业。在内蒙古准格尔旗,人人知道他的名字,他就是打工挣钱捐资助学的古稀老人刘显亮。
【镜头一】
清晨5点,天刚透亮,内蒙古准格尔旗二中,安静、空荡的校园里传来潺潺水声。进入夏季,每天这个时候,75岁的刘显亮老人都会准时来到学校为花草树木培土、浇水。
“那么大年纪还起早贪黑,这么辛苦。”内蒙古准格尔旗二中校长康明敬佩地说,“学校给他发工资,他一分钱都不要,委托学校把这些钱直接送到家庭贫困的学生手里。”
皮肤晒得黝黑,脸上刻满皱纹,一双钢锉般粗糙的大手布满老茧。见到刘显亮时,这位精瘦的高个子老人早就开始了一天的劳动,脚上的布鞋沾满了泥水。从第一次捐助开始,老人就再也停不住捐资助学的脚步。1995年从内蒙古准格尔煤炭工业公司招待所退休后,老人开始打工赚钱,并把几乎所有的收入都捐给了贫困学生。38位曾经可能辍学的贫困学生因为他的捐助而留在了校园。
妻子卧病在床、两个儿子都在上学,1992年,已经负债累累的郝登如来到准格尔煤炭工业公司招待所当临时工,艰难地支撑着陷入困境的家庭。秋天,学校开学好久,儿子却始终没向他要学费。郝登如心里不踏实,跑到学校一问才知道,刚开学,刘显亮就把孩子的费用交齐了。“我去谢他,他却让我啥也别说。”郝登如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直到我两个儿子考上大学,费用都是他出的。我觉得这就像是拉车的时候,实在拉不动了,他从后面推了一把!”
在准格尔煤炭工业公司招待所,不止一个人收到过刘显亮老人署名“刘爱煤”的“匿名汇款单”。
【镜头二】
“都这么大岁数了,我吃啥也吃不动了,穿啥也穿不出好了。”在内蒙古生活了40年,刘显亮说话依然带着浓重的河南口音。与他未改的乡音一样几十年不变的,是老人简朴的生活习惯和乐观的人生态度。
2007年,刘显亮借着买树苗的机会来到呼和浩特市,找到内蒙古农业大学,要求资助一名贫困大学生。那一年,赵美丽刚刚考上大学,父亲靠在外打工的微薄收入,养活多病的母亲和4个兄妹。大学每学年3500元的学费对于这个家徒四壁的农村家庭来说,是个天文数字。
“当时我到了院长办公室,看到一位老人穿着一身破旧的绿色工作服,肩上挎着一个白色帆布工具包。”追忆往事,已经工作的赵美丽依然难以平静,“他简单问了我的情况,还没等我反应过来,就把2000元钱塞给我说:‘这是生活费,过两天大爷再把学费给你寄来。’”
5年过去了,记者见到刘显亮老人时,他依然是赵美丽描述的那样,一身洗得发白的绿色工作服,一个磨起了毛边的帆布工具包。熟悉刘显亮的人告诉记者,认识他二三十年了,他都是这身打扮。“现在一件衣服穿10年都没事,而且单位每年都要发工作服,冬天有棉衣、夏天有单衣,根本用不着买新衣服。”老人说。
许多人猜测,捐助过几十名学生的人一定是高收入。可刘显亮的工资本上,每个月的退休金2100元,打工收入1260元。“把收入都捐给了别人,觉得负担重吗?”“哪能说这是负担呢?认识了这么多贫困学生,我这是社会交往广!”
现在,刘显亮的资助对象已从当地逐步扩展到其他城市和省区。刘显亮自己说,每天的“打工”生活让他充实而开心。
【镜头三】
2010年,准格尔旗几名在网络上结识的年轻人,自发成立了“蓝月亮义工协会”,组织志愿者助学、助老、助残和对遭受自然灾害的贫困地区进行捐助,刘显亮老人受邀成为协会的名誉会长。“刘老是我们义工协会的精神领头人,只要听说有困难学生,他不论想什么办法也要帮上一把。他用行动感染我们,让我们把爱心传递下去。”协会发起人之一李雄说。
多年前,刘显亮曾因全身性静脉血管硬化卧病4年多。一直以来,身体要靠药物维持。前不久,一次常规体检又让老人犯了愁。思索再三,一天,老人找到了义工协会会员吕海英。
刘显亮告诉吕海英,自己正在资助一个名叫张建英的大学生,在哈尔滨工业大学读大学三年级。老人担心自己的身体万一坚持不下去,耽误了孩子的学业。吕海英当即表示,愿意接替老人,资助张建英完成学业。“他立即就打电话,让我跟这个学生互留联系方式。”回想起那一幕,吕海英几近哽咽,“一切安排妥了以后,他像个孩子似的,高兴得手舞足蹈,跳着拍手跟我说:‘太好了,这下大爷放心了!大爷给你磕个头吧!’”
今年4月,义工协会组织了一场志愿助学行动,捐助了20名家庭贫困的学生。秉承刘显亮的捐助理念,义工协会不设基金、不经手志愿者的捐款,只在出资志愿者和贫困学生之间起到桥梁纽带作用。目前,义工协会已经拥有100多名会员。副会长沈波说,协会壮大如此之快,离不开刘显亮老人的感染力和执著劲儿。“刘老坐公交车,有小学生给他让座,他就非要让人家留下姓名和学校,然后到学校找校长、老师当面表扬感谢。他总说,给孩子一个鼓励,孩子知道做好事会有好报,今后还会继续做好事。这样一个一个传下去,做好事的人就会越来越多。”(记者 吴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