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改3年,我区国民健康指标明显改善:孕产妇死亡率、婴儿及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从2008年的30.7/10万、13.6‰、16.5‰下降到2011年的16.66/10万、7.34‰、8.61‰。居民健康指标进入较快改善时期,这是医改给老百姓带来的最大实惠。医改,除了对“看病贵”沉疴的层层遏制外,还有对“看病难”痼疾的个个击破。
“看病难”可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绝对性“看病难”,即医疗点地理分布不足或不均衡导致的“看病难”。第二个层次是相对性“看病难”。即由于优质医疗资源相对于居民需求不足,人们放着近在眼前的基层医疗机构不去,纷纷涌向大医院,从而使大医院人满为患造成的“看病难”。
医改3年,促动了一系列变化的发生,曾经重压在人们头上的“看病难”正逐渐解压,那么解压的改革路线图又是如何画就?
网底之变,精编细补无医可看“空白点”
从外表看,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迎泽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楼没有什么特殊之处,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内部设施却令人眼前一亮,不仅预防保健科、口腔科、检验科以及全科医疗诊室、中医诊室、B超室、心电图室一应俱全,端庄典雅的中式家具、陈设所营造的浓郁中医药氛围更是扑面而来。准格尔旗卫生局副局长李永乐介绍,2008年的时候,准格尔旗只有3个社区卫生服务站,经过3年医改,目前准旗已拥有社区卫生服务站7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个,迎泽街道的这个中心就是去年刚刚成立的。
人们形象地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称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网底。医改3年,我区坚持“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基本原则,把“强基层”摆在突出位置,使基层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网底越织越密。截至今年2月底,中央下达我区的1631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项目已完工754个。社区卫生机构数量迅速增加,由医改初期的873个增加到1145个。苏木、乡镇卫生机构实行分类管理,中心卫生院和一般卫生院的建设布局得到合理调整。
填补空白、扫清“盲点”、合理布局,使因医疗点地理分布不足或不均衡造成的绝对性“看病难”有所缓解。卫生服务可及性改善,居民以最容易的方式到最近医疗点的时间,30分钟以上的住户降低了2.76%,人们就近看病的愿望得以实现。到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舍必崖乡卫生院看病的王二补老人对此深有体会:“从我们谷尔什村慢慢走到卫生院也不过20分钟,要是坐车的话,一溜烟儿就到了!”
守门之责,基层成百姓就医的“首选地”
经常害牙痛病的锡林郭勒市市民施大爷每天路过家门口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却从未动过进去看看的念头,而总是舍近求远到一家大型专科医院去治牙。直到有一次他又突发牙痛,实在难忍,才就近尝试了一下社区医疗。没想到,医术精湛的社区大夫利用先进设备不一会儿就解决了问题,价格还便宜。从此,施大爷一有个头疼脑热,首选这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医改3年,也是我区基层卫生服务能力快速提升的3年。基层卫生网底在逐渐织密的同时,功能也不断强化,使许多像施大爷一样的人转变观念,开始小病在基层看,大病才到医院治。2010年,我区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诊的比例为31.12%,与2008年和2009年相比呈上升趋势。人们大病小病都蜂拥至大医院所造成的相对性“看病难”开始缓解。
作为医改重点任务的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的稳步提高,是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逐渐赢得人们信赖的法宝之一。
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承担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主要包括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对居民进行健康教育、预防接种、健康体检等10大类41项内容。“我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共17人,分片包干,每人负责一片居民区,挨家挨户建健康档案、做健康教育,是名副其实的‘片医’。”迎泽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李昕说。这种主动服务还真发现了不少问题。一次,一位老大娘说胃疼,大夫刘玉忠询问了病情后觉得不是胃的问题,便让她在中心做了个心电图,初步诊断为心梗。在刘大夫的建议下,老大娘立即到大医院去就诊,及时得到医治。
医改启动以来,我区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从2009年的15元逐年提高到2011年的25元,基层医疗机构承担的服务内容也越来越多。“基层机构的大夫就是健康守门人,让人们无病早防,有病早诊断、早治疗。”李昕说。越来越多尝到甜头的居民慢慢开始选择在基层医疗机构就诊。刚成立时,迎泽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每天只有三五个病人,如今一天有50多个,增长了10倍。
引导患者小病到基层的另一个法宝,是夯实基层人才队伍建设。医改启动以来,我区完成了550人次的全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岗人员全科医生转岗培训,完成了5531人次、11528人次和2480人次的苏木乡镇卫生院、嘎查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员在岗培训,并出台多项措施吸引卫生人才流向基层。阿拉善盟阿右旗塔木素卫生院的都都大夫在接受了一系列“充电”后深有感触地说:“记得有一次一位患者对我表示感谢,我却要感谢医改的好政策。这些培训让我的业务水平迈进了一大步。”
难题之解,看病不再是患者的“闹心事”
车水马龙、人满为患,是人们对大医院的普遍印象。人们形象地将在大医院“看病难”称为专家号“一号难求”,门诊看病“三长两短”,即排队挂号、交费、取药时间长,医生问诊和检查时间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公立医院改革是最大难点。尽管如此,医改启动以来推行的预约诊疗服务、优质护理服务等,通过一系列惠民便民措施,对破解“看病难”进行了积极探索。
“预约挂号真方便,只需提前打个电话,就不用早早起床挂号了!”包头市的吴秀贞老人说。2010年1月7日,包头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正式开始实行预约挂号服务。在此之前,吴秀贞一家已经历了整整2个月抢挂专家号的“战争”。吴秀贞腿脚不便,不能久坐等候。为了让老人每天尽早接受康复治疗,家人总是天不亮就来排队挂号,却总也抢不到前面的号。自从医院开始实施预约挂号,对病人进行合理分流后,这一情况才发生改变。截至今年5月底,全区所有盟市级以上三级综合医院和9所二级医院开展了预约诊疗服务,让许许多多像吴秀贞老人一样的患者体会到前所未有的方便快捷。
据了解,截至今年2月底,全区有26家公立医院开展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推进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监管机制等方面的改革,183家医院选择病种开展临床路径管理。
“以前我一人生病住院,全家人都跟着忙活。现在一个人就能把病看好,孩子们不用再跟着那么累了。”因糖尿病酮症住进鄂尔多斯市中心医院的嘎吉老人很有发言权。3年前,她也住过这家医院,3个儿女白天晚上轮流陪床。如今,医院开展了优质护理服务,在无陪护病房里,从修剪指甲到清理大小便,所有护理工作都由护士们承担,让嘎吉大娘和家人感动不已。据了解,目前全区所有三级医院都开展了优质护理服务,病人基础和生活护理由经过规范化培训的护士承担,既减轻了家属负担,又规范而专业。
回顾3年医改,无论是绝对性“看病难”还是相对性“看病难”,都在各项政策措施的贯彻实施中没有再“难上加难”,并且逐渐朝“不难”的目标迈进。在“十二五”深化医改的攻坚阶段,百姓将会离这一目标越来越近,尽享更多改革成果。(记者 许晓岚 通讯员 王瑞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