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蒙古新闻 - 国内 - 国际 - 文化 - 教育 - 旅游 - 美食 - 健康 - 汽车 - 楼市 - 娱乐 - 体育 - 道德法制 - 草原社区 - 草原家园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新闻中心 > 内蒙古新闻 > 巴彦淖尔新闻 正文   
转播到腾讯微博
番茄产业:暴雨过后,你还好么
内蒙古新闻网  12-08-16 22:52 打印本页 来源: 巴彦淖尔日报  
 

  眼下,正是番茄成熟期。每年这个时候,农民们都忙着在地里采摘番茄,然后一车一车地运到附近的番茄加工厂,虽然要忍受烈日下排队的辛苦,但一车车红色的小果果也总能带给农民们丰厚的回报。

  然而,今年的情形与往年大不相同,往年排起长队的番茄厂门口现在清净了许多,除了询问价钱的农民外,卖番茄的车辆寥寥无几。

  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今年的番茄产量大幅减少,番茄加工企业和农民又该如何应对呢?

  农民:担心卖难减少种植面积,暴雨灾害导致大幅减产

  临河区干召庙镇西渠村二组张俊卿告诉记者,“由于番茄收入高,许多以前没种番茄的农民都开始种了。但近几年卖番茄太难了,我去年卖番茄有一次等了4天。今年,村里人种番茄的少了,我家种了40亩,在全村算多的了。”他希望今年番茄能有个好价钱,不会卖难。

  在连续几年番茄卖难和人力成本上升的情况下,农民们种植番茄积极性受挫,信心下降。农民不自觉地在种植面积上进行控制,导致我市番茄产业发展遇到原料瓶颈。

  家住临河区乌兰图克镇民乐村一组的杨军,已经种了十几年的番茄。他家最多的时候种过十几亩,今年只种了4亩。精明的杨军为记者算了一笔帐,“按一亩地产7吨番茄算,每吨400块钱收购价,每亩收入2800多元。种番茄劳动强度大,现在人工贵,摘一亩番茄人工费就得500多,装车还得300多,再遇上高峰期不好卖,损失上点,一亩地下来收入不到2000块钱。现在村里人番茄种的少了,主要利用小麦收割后的空闲种点番茄增加点收入。”

  今年罕见的暴雨也对番茄产量产生了影响。杨军告诉记者:“今年村里番茄普遍受灾,我家的地往年一亩可以产七八吨,受灾后,估计每亩也就产两吨左右。有的种番茄户地里基本没有收入了,全村估计减产一半以上。”意大利大罗素番茄企业相关人员反映,年初与农民签订了12000亩番茄种植合同,受灾以后,初步统计仅剩2800亩,由于原料严重不足,导致今年公司无法开机生产。

  企业:市场持续低迷

  番茄产业是近年来在我市发展起来的新型产业,经过17年的发展,现在全市拥有29家番茄制品公司、42个加工厂、70条生产线,形成日处理番茄5.6万吨、年生产番茄制品能力58万吨。近几年我市番茄统计种植面积40万亩左右,番茄种植基地覆盖7个旗县区、农垦局及我市周边地区。

  在红火发展着的番茄产业背后是近几年国际番茄酱销售市场的低迷。记者从全市番茄购销生产协调会上了解到,受世界经济动荡的影响,番茄行业持续走低,大桶番茄酱价格由过去的最高1000美元/吨跌至现在的670美元/吨左右。再加上上世纪90年代,我市番茄加工规模仅形成生产线9条,产能5万吨左右,种植面积不足4万亩,到现在猛增到70条,产能达到58万吨。而且当国际市场番茄价格走高时,一些中小企业就大量的涌入,盲目扩大产能、增加产量、抢购原料。当价格走低时,造成产品积压。另一方面造成产品积压与国际市场也有很大关系。在我国近几年增加番茄产量的同时,欧洲、美国等地区和国家的番茄主产区的产量也连年增加。这样一来,全球番茄原料供应过剩,导致价格大幅下降,致使企业经营风险加大。

  据了解,我市去年番茄制品到目前已销60%,库存40%。

  番茄产业:今年将是最困难一年

  今年,我市番茄产业相继遇到了较为特殊的困难,一是种植面积锐减,据市统计局统计,2012年番茄种植面积24.17万亩,比去年减少13.75万亩。原料种植规模减少已成定局。二是6月下旬降雨,番茄主产区大部受灾,估计减产30%以上。经初步统计,今年确定开机生产的番茄加工厂有31个,停机的有6个,不确定的有5个。

  面对复杂多变的番茄产业市场,市番茄协会会长孙国说,今年无论是对于番茄生产企业还是种植农户来说都是最困难的一年。我们规定开不了工的企业必须将手中的番茄订单转移到别的生产企业后才允许不开工生产,最大限度地保证农民利益。同时,我们也在想办法,协调相关部门最大限度地帮助番茄企业,帮他们渡过难关。(记者 赵剑)

[责任编辑 范悦怡 ]

少数民族文化旅游...
美丽的草原奇峰
军民一家亲 共谱鱼...
星光闪耀乌兰察布
抢险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6659725。
电话:0471-6659725
传真:0471-6659744
电邮:news@nmgnews.com.cn
赤峰“塞上江南”稻花香
科尔沁沙地治理显成效
 
科学发展 成就辉煌——内蒙古新闻网专题
“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工作人员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2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