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滋养文明,文明光大文化。精神文明建设的最佳途径是以文化人。
作为安徽地方文化的标志性建筑,没有什么比亳州花戏楼老街的新生,更能说明群众文化生活的变化了。
年近八十的程汉青记不清自己家在亳州花戏楼老街住了几辈子,不过他清楚地记得,“那时候老街上戏园子、电影院、茶馆一间连着一间,好不热闹。”后来,亳州商业中心向南转移,老街变得冷清。
最近几年,亳州市对花戏楼街进行改造,建起一条800多米的仿古建筑商业街,古玩字画、手工艺品店铺鳞次栉比,易地重建于花戏楼隔壁的粮坊会馆,院子里摆起了餐桌,搭起了戏台。 “一边喝喝茶,一边听听二夹弦,这才是生活! ”老人一脸幸福。
芜湖市委搬迁新址办公后,位于市中心黄金地段范罗山的原办公楼何去何从?今年1月,芜湖市民惊喜地发现,原市委礼堂已改建成百花剧场。
7月31日,记者看到剧场正面矗立着两个巨大的海报:7月12日晚7∶30,比利时“迪克西兰”铜管重奏乐团盛大演出;8月中旬,《盛世琼花筝行天下——文华、金钟双金奖得主任洁古筝音乐会》盛大演出。
“半年演出40多场。”芜湖市艺术剧院负责人孙卫东说,省内外、国内外剧团先后前来演出,中西艺术同台呈现,芜湖人享受到越来越丰富的文化盛宴。
炎炎夏日,原市委办公楼另外三栋西式建筑正在修缮。改造后,这三栋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将成为芜湖民间收藏博览园,集中交流、展示芜湖民间收藏精品。
短短几年,一座座新博物馆、文化馆、大剧院在一个个城市里拔地而起,成为新的城市坐标!全省88个图书馆、120个文化馆、89个博物馆、1389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全部免费开放。
就在同时,铜陵“城市社区文化建设”、淮南“少儿文艺发展项目”入选创建首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马鞍山市入选首批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全国“农民工文化服务示范项目”落户芜湖。
“过去,连办公用品都买不起。 ”位于大别山深处的太湖县图书馆和许多基层图书馆一样,面临生存困难。近年来,这个固定资产不足25万元的小馆,一跃成为固定资产超千万元的国家一级图书馆。
文化民生工程推动公共文化资源向基层延伸、向农村倾斜。
2006年安徽设立省级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并逐年递增。当年安排1000万元,2010年达到2000万元,今年增加到3000万元。
“以往除了看电视,就是打麻将,‘早上听鸡叫、白天听鸟叫、晚上听狗叫’,生活没滋味。 ”来安县水西村文书郭金龙说,“自从有了农家书屋,村里‘麻将风’小了,‘书香味’浓了。 ”
“十一五”时期,全省广播电视“村村通”、农家书屋、农村数字电影放映等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全部提前完成,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17658个村级服务点全覆盖。
作为全国首批9个试点省之一,安徽今年将建成667个乡镇、40个街道、27个社区的公共电子阅览室。
“我们的家乡在希望的田野上,炊烟在新建的住房上飘荡……”2008年11月9日,首届中国农民歌会在滁州市唱响,2010年荣获文化部第15届群星奖,成为扎根安徽、面向全国的公共文化服务名牌。
挖掘地方特色文化资源,打造独具魅力的“城市名片”:马鞍山举办李白诗歌节、“江南之花”群众文化节;淮南举办豆腐文化节;铜陵举办青铜文化节、民俗文化节;安庆举办黄梅戏艺术节……
“移风易俗莫善于乐”。传播文明道德、弘扬真善美,最好的方式就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用文艺唱响文明,用艺术弘扬道德。
从“挖煤”到“挖文化”,淮北坚持“文化滋养城市”,陆续推出《大哥》、《大姐》等6部电视连续剧和《茶色飘香》等4部影视剧,获得“金鹰奖”、“飞天奖”等多项大奖。
发掘徽文化,打造新品牌。一批批叫好又卖座的文化精品力作享誉全国,电影《第一书记》成为全国创先争优活动的生动教材,电影《祖国至上》,话剧《万世根本》,电视剧《新安家族》、《永远的忠诚》等113部作品获全国性奖项。
今年春节一过,省黄梅戏剧院就把《安徽好人颂》列为第一个重点剧目,创作出以磨店好人、最美洗脚妹等5名安徽好人为蓝本构成的第一部系列作品,已在合肥、马鞍山、芜湖、池州、铜陵、安庆等地,连续演出15场,广受好评。
“用安徽最具地方特色的黄梅戏,弘扬最感人的安徽好人事迹,是文艺团体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省黄梅戏剧院院长蒋建国说,《安徽好人颂》第二部系列作品正在创作之中。
文化下乡便民乐民。仅今年元旦春节期间,全省组织“百团千场万人”文化下乡演出1320余场,惠及群众700余万人次。
张团结本月底就要到鄂尔多斯参加第三届中国职工艺术节。这个40多岁皮肤黝黑的砀山县唐寨镇农民,吹得一口好唢呐。
砀山“唢呐之乡”绝不是浪得虚名。全县190多个行政村,成立了200多个唢呐班子。“这些年大伙儿经济条件上去了,娱乐需求也提高了,加上政府给了艺术团体很多支持,我们发展势头很好。两个月前我刚刚投资10多万买了个液压舞台车。 ”张团结说。
文明之光在江淮大地华美绽放,这片土地呼唤并孕育着兼具文化底蕴和时代特色的安徽精神。
今年4月以来,一场“安徽精神”大讨论活动在全省上下深入开展。
“熔旧铸新,敢为人先”的铜陵精神,“聚山纳川、一马当先”的马鞍山精神,“禹风厚德,孕沙成珠”的蚌埠精神,以及“黄山松精神”、“王家坝精神”……特色纷呈的城市精神、行业精神、机关精神、企业精神,成为提炼“安徽精神”的丰富因子,聚沙成塔的七彩基石!
风云际会,英才辈出。安徽,这片35万年前就有人类活动,留下厚重文化印迹的热土,必将以更加丰富的精神文明成果,辉映时代,流芳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