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三是包头市稀土高新区万水泉镇画匠营村的渔民,从17岁第一次救人,20多年间王三已经从黄河救起了150多人。“见到有人落水就要救”是王三朴实的想法,因为救人,王三从未收过一分钱的酬谢,被他救起的人回来表示感谢的也是屈指可数,但王三从未后悔过,也并未因此停止救人的义举。
黄河流经包头市稀土高新区万水泉镇画匠营村时,既不雄奇也不险峻,这只是母亲河漫长的河道中最平凡的一段,王三就是这段河道旁最普通的渔民之一。唯一不同的是,因为在黄河边谋生的20多年间,救起过150多人,王三成了附近家喻户晓的“著名”渔民。
王三最近一次救人是在今年7月12日中午,王三正在黄河岸边和人聊天,突然看见不远处的黄河大桥上,有个人纵身跳了下去。王三迅速发动快艇,向落水处奔去。靠近落水者时,王三用自己专门为救人制作的长杆勾起了落水者,并在伙伴的协助下将他拖上了快艇。这名落水者是个中年男子,身上散发着酒味儿,意识恢复之后,他非但没有感谢之言,还对王三叫嚷着:“你救得了我一时,救不了我一世!”王三和伙伴劝解了半天,男子转身离开。没过多久,他又一次跳进了水中,王三和伙伴再次把他捞了上来,并报警让派出所民警将他带走。经过民警了解,这名男子因为患病,有了轻生念头,借着酒劲儿就跳了河。这是王三最平常的一次救人,跟他之前救人经历一样,没有鲜花和掌声,没有英雄的礼遇,甚至没有当事人一句感激的话语,王三对此早已习以为常。救人,只是他生活中的一种常态。今年4月中旬和6月末,王三分别救起了2名落水者,他们姓什么叫什么,职业籍贯等王三一概不知,对他来说,这些义举带给他的只是自己救人数量的增加。
王三的大名叫王金清,因为在家排行老三,所以乡亲们都叫他王三。王三从小在黄河岸边长大,练就了一身好水性。因为不愿意种地,王三选择了当渔民。画匠营村是包头市的黄河旅游风情区,紧邻黄河大桥。最初,王三靠打鱼为生。几年后,有了一点儿积蓄,他就在岸边摆了个冷饮摊。又过了几年,王三买了快艇,做起了旅游生意。如今,他又扩展了自己的业务,开起了一家渔馆。因为生计,王三从未离开过黄河,每天清晨他都要到河边转转,因此,每年王三都能见到不少落水的人。第一次从黄河救人,是在王三17岁时。
那年夏天,正是放暑假的时候。王三经过河岸,听到呼救声,他向河面望去,看见3个小脑袋露出河面,正在奋力挣扎。王三脱掉上衣就扎进水中,一个一个把他们捞上岸。原来这是3个十几岁的孩子,暑假时到河里玩水,因为体力不支险些溺水。
从17岁第一次救人开始,每年王三都要从黄河里捞回几条生命。20多年来,自己救过多少人,王三也不记得了,粗略地算算,也有150多人。为了救人,王三还专门制作了一根三四米长的钩子。这个钩子王三随时放在自己的快艇上。“别看这钩子不起眼,可是在救人的时候起了大作用。快艇游到落水者身旁,如果靠的太近,螺旋桨就可能伤到人,而有了这个钩子,就可以在远处勾着落水者将其拉上来。”王三说。
20多年来,因为救人王三从未收取过当事人一分钱的酬谢。救过的150多人中,再来对自己表示感谢的人也屈指可数,仍跟他保持联系的,都是住在附近不慎落水的乡亲们,而外地的游客、失意的轻生者、玩水的孩子们都是抢救过来就走了,再也没有了音讯,甚至有的人连一声谢谢都没有说过,对此王三并不在乎。如今,王三已经41岁了,记者问他:“什么时候不再救人了?”王三笑着回答:“到我游不动的时候吧!”(记者 查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