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天津港中煤华能煤码头作业现场,今年已经57岁的“孔祥瑞操作队”队长兼党支部书记孔祥瑞仍旧奋斗在码头装卸一线,现场指挥作业。“码头生产喊破嗓子不如干出样子”,他所带领的天津港“王牌之师”刚刚实现了装船作业过亿吨的目标,用行动践行了为我国港口发展贡献每一份力量的庄严承诺。
作为人们熟知的全国劳动模范,新时期知识型、技能型产业工人的杰出代表,孔祥瑞自从17岁参加工作以来,在天津港生产一线工作了40年。他常对徒弟们说:“生产现场就是课堂,同事就是老师,要把死知识变成活知识,把活知识变成真本事。”
正是凭借钻研精神和创新意识,他坚持边干边学,学以致用,先后组织实施技术创新、技改技革项目220多项,获得国家专利12项,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过亿元。从一名只有初中文化的港口工人成长为一名享誉全国的“蓝领专家”。
“谁说只有科技人员才能发明创造?”孔祥瑞在工作中总结出“三必改”原则:影响生产的必改、存在隐患的必改、不便检查保养的必改。
2001年,天津港冲击吞吐量过亿吨大港时,孔祥瑞带领的操作队承担着装卸2500万吨货物的任务。设备没变,人也没变,任务量却增近30%,怎么完成任务?
凭着多年经验,孔祥瑞觉得用于起重货物的门机仍有潜力可挖。经过长时间摸索,他将抓斗放料时,起升动作间间隔的l5.8秒空当充分利用起来,增加操作。这样,每台门机平均每天多干出480吨,当年就为天津港创经济效益l600万元。该操作法得到生产厂家的肯定,并被天津市总工会命名为“孔祥瑞”操作法。
孔祥瑞告诉记者:“我是一名共产党员,不仅要时时处处起到先锋示范作用,更要在关键时刻冲得上去,拿得下来。”
自从当上劳动模范后,孔祥瑞从后台走向前台,他的事迹为更多人所了解。但对于熟悉他的队友们来说,孔祥瑞还是过去那个对工作要求近乎苛刻,执迷于技术改造创新的“孔队”,并没有太大变化。
孔祥瑞家住天津市区,距港口有40多公里。平常他总是第一个到码头、又最后一个离开现场。去年夏天,他因为腰椎间盘突出住院,此时正值生产最繁忙的时候。他不顾医生劝告,病情稍微好转就坚持出院,忍着腰痛回到队里坚持工作。在他的带领下,全队创出单班作业量突破l0万吨、7月装船量突破288万吨的生产历史记录。
“没有完美的个人,只有优秀的团队。”作为党支部书记、队长,他注重每个员工的发展和成长,把“发展港口、成就个人”的企业文化理念传递给每一名员工。无论工作多忙,他都要抽时间与班组长及一线员工交流,并利用业余时间走遍队里每一个家庭,温暖每一名员工,在队里形成了强大的凝聚力。
随着年龄逐渐增大,孔祥瑞意识到,只有一个孔祥瑞远远不够,对于一个企业、一个国家来说,只有人人都是技能专家,这个企业、这个国家才能飞速发展。
顺着这一想法,他主动肩负起培养接班人的责任,一对一、手把手带徒弟。队内先后涌现出省部级劳模2人,多人成为全国和天津市技术能手。越来越多的“孔祥瑞”走上关键技术岗位,延续着新时期产业工人的扎实作风和优良传统。(记者 毛振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