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蒙古新闻 - 国内 - 国际 - 文化 - 财经 - 教育 - 旅游 - 美食 - 医药 - 汽车 - 楼市 - 娱乐 - 体育 - 道德法制 - 草原社区 - 草原家园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新闻中心 > 内蒙古新闻 > 农牧区新貌 正文   
转播到腾讯微博
【走基层·见闻】走进敖鲁古雅使鹿部落
内蒙古新闻网  12-08-20 17:10 打印本页 来源: 内蒙古新闻网  
 

  多妮阿姨又要上阿龙山去看她的玛利亚•索妈妈了。今年91岁的玛利亚•索妈妈身体不太好,需要给老人带些药上去。从小在一个猎民点长大的老姐妹72岁的巴拉杰依也在另一个猎民点上不断打电话来叫她上山去作伴。

  “驯鹿放养点的年轻人不多了,就剩我们这些老人了。”当我们来到根河市近郊西乌尼气亚河畔的敖鲁古雅乡鄂温克猎民定居点10号民居时,身材娇小清瘦的多妮边收拾东西边对记者说。多妮实际上是玛利亚•索的丈夫妹妹的女儿,但从小被玛利亚•索抚养长大,视为己出。

  在一旁帮着整理行装的汉族丈夫刘树林很担心老伴儿的身体,66岁的多妮患有胰腺炎,胆也不太好。然而,相濡以沫的40年婚姻生活,他深深了解使鹿鄂温克人对山林的那份难以割舍的感情。

记者探访使鹿部落。

  大兴安岭森林没有了孤独的使鹿鄂温克人和他们的驯鹿点缀,便是寂寥的,悠远、沉默、苍茫。鄂温克人和驯鹿仿佛开启着尘封历史从时光深处传来的低语。不知道是大兴安岭幸运地拥有了使鹿鄂温克人,还是使鹿鄂温克人幸运地拥有了大兴安岭

  敖鲁古雅乡鄂温克猎民定居点在根河市西郊4公里处,多妮要从根河站上火车,这趟车很慢,晃晃悠悠4个多小时,直到晚七点多才到阿龙山站。她要在镇上住一宿,然后第二天再雇一辆越野车走60多里的山路到营地。看到女儿多妮来了,玛利亚•索妈妈非常高兴,又有人跟她唠嗑了。

  常年与驯鹿相伴,被外界称为“最后的酋长”的玛利亚•索老人1921年出生在激流河畔,90多年过去了,很多事情在改变,但她从来都没有离开过这条河。人们都说,玛利亚•索这个猎民点的运转都是由这位最后的“精神领袖”支撑着,不然早也就散了。

  闲暇时,多妮经常听玛利亚•索妈妈讲起她小时候的故事。那时,玛利亚•索家的驯鹿少的可怜,只有1头。每次搬家的时候,大人背东西,小孩跟在后面,从这片林子走到那片林子,不管是下雨,还是下雪,“那仅有的1头驯鹿真是我们家的宝贝!”

  玛利亚•索的爸爸是非常好的猎手。每次爸爸打着野兽,孩子们就去背肉,他们是吃肉长大的。从能牵鹿开始,玛利亚•索就跟着父母出去打猎,帮着喂鹿,给大人们架火,打水,煮肉。后来又学会了做鞍子、做鞋、做兜、熟皮子……“现在还能做这些活的人不多了,也就是我和巴拉杰依了。”

  玛利亚•索现在用的针线包、桦皮“邦克”(盛碗筷用的盒子)都是她20岁出嫁时的嫁妆。为了做“邦克”,爸爸特地为她剥了厚厚的桦树皮,那些器物上的花纹,都是用骨头一点一点砸出来的。一次也就能敲出一个眼儿,里面用的是桦木片。“我都这么老了,看见这些东西还能想起我的家里人来。”出嫁的时候,家里给了玛利亚•索6头驯鹿作嫁妆。家里一共也就十几头鹿,在当时已经算是相当好的了,好多姑娘都没有鹿作嫁妆的。

  多妮的舅舅,也就是玛利亚•索的丈夫叫拉吉米,他非常能干,是个有名的猎手,比玛利亚•索大20岁,是爸爸做主把女儿嫁给他的。他能找驯鹿,很顾家。玛利亚•索40多岁时,也是她的鹿最多的时候,多的怎么抓都抓不过来,眼睛能看到的范围都是鹿,什么样的小鹿都有,它们身上的花纹都不一样。每当下多多的小鹿羔的时候,就是玛利亚•索觉得最幸福的时候了。

  玛利亚•索的驯鹿可以自己漫山遍野地走。为了找驯鹿,她曾经在林子里走过好几天。除了打猎,过去的人从来不杀驯鹿,也不吃,就算有些死了,被野兽祸害了,也都不吃。那个时候猎物非常多,自己想吃什么就去打,一会儿就打回来了。过去,驯鹿死了都是风葬,舍不得让它烂了。看到在外头死的驯鹿,就是病死也要风葬,做个架子把它搁到上面去,为的是不让它烂了或被别的野兽吃了。这些年才开始吃驯鹿,但是玛利亚•索到现在也不吃鹿肉:自己家养的东西怎么能舍得吃呢。

  驯鹿有病咳嗽了,玛利亚•索就要熬一锅草药,挨着个喂给它们喝,岁数大有经验的猎人都知道用什么药。驯鹿有时候也能自己在林子里找草药吃,吃苔藓和蘑菇之外,也吃桦树叶、嫩草、节骨草。它吃的草挺多,自己就能挑出来吃什么不吃什么,吃的最多的还是苔藓,秋天最爱吃的是蘑菇。

  玛利亚•索说,我们鄂温克人眼中最为看重的就是猎枪和驯鹿了,“在山里游猎,我们除了靠猎枪,还要靠驯鹿,缺了一个也不行。”

  以狩猎为主的生活,必须经常搬家,哪里有猎物就往哪里搬。冬天打灰鼠子时搬家是最勤的,鄂温克人把冬天叫“打灰鼠的季节”。这样的搬家,最短可能三四天就要搬一次。每次搬家就是十五六里地。夏天搬家时间间隔稍微长一些。“不管多远的路,我们都牵着驯鹿走。”

  大兴安岭森林没有了孤独的使鹿鄂温克人和他们的驯鹿点缀,便是寂寥的,悠远、沉默、苍茫。鄂温克人和驯鹿仿佛开启着尘封历史从时光深处传来的低语。不知道是大兴安岭幸运地拥有了使鹿鄂温克人,还是使鹿鄂温克人幸运地拥有了大兴安岭。

  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林区公路网的建成,猎物越来越少,鄂温克人的游牧区域大大缩小,萎缩在半径不足五十公里的范围。这时候搬家就是为了驯鹿而搬了,驯鹿没有东西吃,就要搬家。过去至少也要20多天搬一次,现在两三个月甚至半年才搬一次。驯鹿要吃到东西就必须越跑越远。

  多妮这次上山发现,玛利亚•索妈妈的几百头驯鹿都越过山跑到满归那一带去了,营地里的人找了好几趟,在林子里空着手走了七八天,怎么也不能把驯鹿撵回来,只剩下有数的几十头了。这眼瞅着就要立秋天凉下来了,为了把跑走的驯鹿找回来,必须再选一个驯鹿爱吃的蘑菇多的地方,玛利亚•索的猎民点又要搬家了。

 [1] [2] [3] 下一页

[责任编辑 李中锋 ]

骑行倡环保
爱心义诊
春色满园
北梁贫困女童领到...
票价优惠 百姓实惠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6659725。
电话:0471-6659725
传真:0471-6659744
电邮:news@nmgnews.com.cn
文化共享工程走进蒙古族幼儿园
接春羔
 
学习贯彻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
中国梦•我的梦 每个人都是梦想家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工作人员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2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