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蒙古新闻 - 国内 - 国际 - 文化 - 财经 - 教育 - 旅游 - 美食 - 医药 - 汽车 - 楼市 - 娱乐 - 体育 - 道德法制 - 草原社区 - 草原家园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新闻中心 > 内蒙古新闻 > 农牧区新貌 正文   
转播到腾讯微博
【走基层·采风】太仆寺旗的追赶
 

  八月中旬,锡林郭勒盟太仆寺旗田野上绵延的马铃薯花开得正艳,满山的植被郁郁葱葱,牧场上驰骋的骏马踏起绿色的波浪,蒙古族姑娘盛装迎接着远方的客人……名不虚传的多彩太旗,追赶转型的旋律汇集成一个主题交响———发展、再发展。

  马铃薯满滩遍野,喷灌机下水雾浩渺,紫花、白花被阳光照得格外耀眼。太旗如今是全国马铃薯高产创建示范区,建成现代化马铃薯种植园区94处,种植面积22万亩。去年总产量达到100万吨,实现产值14亿元。“我家土地入股,再算上在园区打工,一年下来,纯收入2万多元。”农民王贵喜不自胜。

  有种的更得有卖的。这几天,千斤沟镇建国村农民专业合作社门庭若市,热闹非凡。赵明一边接待着农产品销售中介人,一边在手机里与远在山东的客商讨价还价。“一入秋,忙!”他说:“我们合作社有304户社员,去年实现利润212万元,社员户均增收6986元,今年又错不了。这不,咱合作社2600吨的马铃薯储窖也建起来了,我们这叫抱着团儿闯市场。”

  太旗的蔬菜,无论在产业集聚度、产业链的延伸、产业的辐射能力等方面,在全国都很有名气。太旗的蔬菜产业,激活了县域经济。

  千斤沟镇建国村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太旗发展现代农业的一个缩影。据了解,全旗累计注册各类农牧民专业合作社559个,注册资金5.2亿元,涉及141个嘎查村,覆盖农牧户6500户。有人形象地说,县域经济犹如一根扁担,一头挑着城市,一头担起农村,是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基础,又是推动农业现代化,吸纳劳动力就业的途径。群众是真正的主角,真正的实践者。在“赶”与“转”的进程中,我们欣喜地看到这么多群众的身影,这是真正的希望所在。

  在“赶”的同时实现“转”。太旗人从容地瞄上了以马文化为产业的旅游业。“昔日皇家御马场,今日北京后花园。”

  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多元投入,全力打造以马文化为产业的旅游业。“中国马术绕桶冠军赛暨草原皇家御马文化节”成功举办了三届。后瓦窑民族村寨初具规模,牧人之家遍布草原,它们不仅仅是宣传御马文化的一个窗口,更是牧民收入的增长点。据了解,贡宝拉格有近六成的牧户受益于草原旅游。

  进入新世纪,周边竞相发展,太旗徘徊不前。面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艰巨任务,太旗再一次把思想解放摆在突出位置,决定改造旧城区,建设新城区,打造产业集聚区。

  如今宝昌镇新区辐射能力和带动能力不断扩大,100万平方米住宅拔地而起,主次干道全部实现了亮化。这里最好的建筑当数学校、医院、青少年活动中心、福利中心。“十一五”以来,太旗城建投入逾24亿元。

  随着城镇化建设不断的推进,农村牧区也要同步实现安定繁荣。太旗人认识到,统筹城乡发展,建设新农村新牧区是一个重要的载体。

  穿过乡间公路,走进被誉为“全盟最美的乡村”———后店村,树木成荫,油菜花开,新铺的水泥路通向一户户农家小院,农舍宽敞明亮,院里干净整洁,偶闻鸡鸣牛哞而又不见踪影,循声望去,那里是牛栏鸡舍。绿树掩映中顿感好一派田园风光。

  “新农村建设要量力而行,政府引导而不代替,资助而不包办,坚持以农民为主体,以自愿为前提。”副旗长孙小勇说。

  关乎最大利益,才能激发最大热情。投资2000多万元的农村牧区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项目,让太旗2400多户农牧民从中受益。广大农牧民满怀热情地投入其中,更与那些真心办实事的干部打成了一片。(记者陈永平 通讯员郭庆云 实习生师栩栩)

[责任编辑 李中锋 ]

骑行倡环保
爱心义诊
春色满园
北梁贫困女童领到...
票价优惠 百姓实惠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6659725。
电话:0471-6659725
传真:0471-6659744
电邮:news@nmgnews.com.cn
文化共享工程走进蒙古族幼儿园
接春羔
 
学习贯彻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
中国梦•我的梦 每个人都是梦想家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工作人员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2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