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的历史进程,人类已经站在更高的文明台阶上———生态文明,这是当今世界又一次划时代的伟大变革。
党的十六大以来,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新要求、新任务,正在引领中国走上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建设生态文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
8月28日,北京与安徽合作共建的国家级现代农业科技(滁州)示范园区正式签约。这一项目由国内最大的蛋品企业北京德青源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投资建设,到2016年建成投产后,不仅是世界第一大蛋品生产和加工基地,也将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鸡粪发电项目,每年可发电4000万千瓦时。
随着我国养殖业快速发展,畜禽粪便和污水排放成为农村三大面源污染之一。在北京,德青源2009年起开始利用鸡粪发酵过程中产生的甲烷发电,其鸡粪发电技术甚至输出到美国。
这种绿色养殖模式是中国积极探索循环经济的范例。作为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近年来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成绩为世人瞩目。
2002年,党的十六大把“生态环境得到改善,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
2007年,党的十七大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并将其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新要求、新任务。这是“生态文明”的概念首次写入党代会报告。由此,生态文明成为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
“建设生态文明,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创造性地回答怎样实现我国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问题所取得的最新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环保部部长周生贤说。
党的十七大后,生态文明建设进一步上升为政府的施政纲领和国家发展理念。2007年12月,国家在中部设立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全国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十二五”规划纲要则明确把“绿色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作为“十二五”时期的重要战略任务。
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常务副会长祝光耀说,生态文明是一种崭新的文明理念,建设生态文明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伟大历史使命。
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成为中国经济列车新引擎
横卧在山东省西南部的南四湖,上个世纪末曾饱受污染困扰,成为水草不生、鱼虾绝迹的“死湖”。生态恶化的原因是当地走了一条“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水平、低效益”的“三高两低”发展路子。
为彻底治理南四湖污染,当地“壮士断腕”般关停了多家污染企业,并探索实施了治污新路径,8年成功扭转南四湖生态恶化的局面。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效益才是最大效益。”山东省蒙阴县委书记朱开国说,“就算能带来较多地方财政收入,只要有污染,这样的工业项目也坚决不上。”
当今世界,发展低碳技术和循环经济成为经济发展大潮。这股潮流,在中国成为时代的强音。
绿色发展从理念到实践,考验着一个国家的行动力、政府的决策力和执行力。“十一五”规划纲要第一次把节能减排列为约束性指标,国家相继出台《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暂行规定》《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限制高排放、高耗能行业盲目扩张。
过去6年,全国淘汰了8383万千瓦能耗高、污染重的小火电机组,相当于一个欧洲中等国家的电力装机规模。另一方面,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和清洁低碳能源———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水电、风电装机总量最大的国家。
彭博新能源财经今年第二季度清洁能源投资研究报告指出,中国单季度183亿美元的投资奠定了中国在太阳能发电和风力发电行业的支配地位。世界自然基金会的一份报告则表明,中国已超越欧盟成为全球最大的清洁能源技术装备制造国。
坚持建设生态文明、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并没有因此而减缓经济列车的速度。2003年至2011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实际增长10.7%,甚至在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最严重的2009年依然实现了9.2%的增速,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3.9%的年均增速。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成为中国社会发展新动力
不久前,北京市在东城、朝阳两个城区投入2000辆自行车,开启了公租自行车项目。根据规划,2015年租赁网点将达1000个,自行车增至5万辆,届时自行车出行比例将提升至23%。
而在杭州,已经建成了世界最大规模的公共自行车系统,6万辆公共自行车穿梭在大街小巷。这座旅游城市的目标是,到2020年拥有17.5万辆公共自行车。美国《大西洋》月刊不久前一篇报道对此评论道,自行车的重新兴起是中国社会转型的一个象征。
在西部,老百姓的身边同样悄悄发生着变化。西藏那曲地区聂荣县色庆乡的藏民珠色发现,近几年草原牧草繁茂了,牛羊吃得饱、长得壮。珠色说,国家实施退牧还草工程后,牧草长高了近6公分,不用再买牧草、租草山,“钱袋子”也鼓了起来。
在青藏高原中南部,纳木错、色林错等湖泊水位、面积都有所增加,野牦牛、岩羊、黑颈鹤等野生动物又多起来了。2005年至2010年,三江源地区主要湖泊面积净增加245平方公里,5年间出境水量比2004年增加18.3%。
青藏高原生态变迁是人们重新审视人与自然关系,努力实现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为子孙后代创造良好生存发展环境的生动缩影。
近10年来,中国不断增加投入,加强森林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建设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全面实施了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与建设、“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等生态工程。
“生态差距是我国与发达国家的最大差距。发展林业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首要任务。”国家林业局局长赵树丛说,“我国森林覆盖率仅为20.36%,即使现有46亿亩林地全部造上林,覆盖率也只有26%,不及世界30%的平均水平。”
过去10年,中国累计完成造林面积8.63亿亩,是历史上造林面积最多的10年,森林面积达到1.96亿公顷,其中人工林面积达到6168万公顷,居世界首位。
建设生态文明,不是只靠大工程、大项目,也不仅仅是少数人的事。截至2011年底,全国参加义务植树人数累计达133亿人次,义务植树614亿株。这项运动已成为世界上参与人数最多、持续时间最长、影响范围最大的生态文明实践活动。
7月2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指出,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原则、目标等深刻融入和全面贯穿到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贯穿于各个方面各条战线,无论生产方式、发展模式,还是生活方式、消费模式,都不能不经历一番刻骨铭心、脱胎换骨的根本性变革。”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党组书记、第一副院长叶小文表示。
在青山绿水间诗意地栖居,是全人类共同的愿望。勤劳的中国人民正在用汗水和才智建设生态文明,走出一条绿色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新华社北京9月9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