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清晨第一抹阳光点亮天际,73岁的内蒙古额济纳旗蒙古族老人那木吉拉就忙碌起来,在自家院子里经营的蒙古包旅馆中整理床铺、打扫房间。
“客人们一大早就出去看胡杨了。”那木吉拉说,去年这个时候,他经营的蒙古包旅馆就接待了许多慕名而来观赏胡杨林的游客,估计今年来住宿的人也少不了。
那木吉拉居住在额济纳旗政府所在地达来呼布镇纳林高勒新区。额济纳旗位于中国西部的戈壁深处,尽管荒漠面积占全旗国土面积的90%以上,但这里拥有中国分布最为集中的40多万亩胡杨林,这也是世界仅存的三片胡杨林之一,被称为“胡杨的故乡”。
胡杨是荒漠地区特有的珍贵森林资源。每逢金秋时节,成片的胡杨树绚烂金黄,受到众多摄影爱好者和“驴友”的青睐。
相关统计显示,近几年来,拥有2.5万余人的额济纳旗,每年秋季接待游客超过当地人口的10倍。而城镇中心的旅游接待、服务设施很难完全满足季节性的游客剧增,从而出现住宿费用暴增、空余床铺难求等现象。
这虽给当地旅游满意度多少打了些折扣,但却为有条件的牧民依托旅游资源、发展多元经营带来机遇,那木吉拉就是一名“吃旅游饭”的牧民。
走进那木吉拉家宽敞的院子,两栋由架木、苫毡、绳带制作而成的白色蒙古包便映入眼帘。蒙古包里装有空调,墙壁上挂着成吉思汗画像毡毯。
“我这里一个床位不到100元,客人还能体验住蒙古包的感觉,所以挺受欢迎。”他说。
那木吉拉原是额济纳旗达来呼布镇吉日格朗图嘎查的一名牧民。由于自家草场退化严重,养羊的成本随之升高,再加上年事已高、体力限制,2006年他便卖掉了家里100多只羊,将草场围封,和老伴转移进城,除了以非常低的投入住上砖瓦房外,还享受每年2万多元的禁牧等补贴。
虽然老两口依靠补贴不愁吃穿,但是无所事事的生活让他们不太适应。“我们住的三间房子70多平方米,而院子有900平方米,我就想着在院子里搭蒙古包,建个旅馆。”那木吉拉说。
2011年夏天,那木吉拉投资2万多元的两个蒙古包旅馆建成并投入使用,可提供14张床位,近1个月旅游旺季的毛收入就达到1.8万元。
“我和老伴找点事情做是为了解闷,可没想到依靠胡杨旅游,还增收致富了。”他说。
据额济纳旗民政部门工作人员介绍,在纳林高勒新区,依托胡杨林景观、西夏黑城遗址等旅游资源,经营起旅店、饭馆、商店、车辆维修店的牧民达90多户,他们每户年平均增收超过6000元。
沿着纳林高勒新区宽阔笔直的柏油路,记者走进一家名为“玖花蒙餐”的餐馆,37岁的经营者伊顺其其格微笑着端来一碗热腾腾的蒙古族奶茶,免费让记者品尝。
当聊到开餐馆的经历时,伊顺其其格说:“当时年轻,不想在牧区放一辈子羊,政府又有生态移民优惠政策,就在2006年转移进城了。”
住进总面积近1000平方米的安置房和院子后,伊顺其其格就在院里盖了间水果蔬菜店,生意越做越红火,前来光顾的外地游客也越来越多,她又萌生了新的想法:外地游客这么多,本地特色餐饮很可能会受欢迎。
2010年前后,在政府贴息贷款等政策扶持下,她开始尝试经营蒙古族特色小吃店,并逐步扩大规模。如今,她的年纯收入由2年前的4万元增加到近10万元,不久前还花7万元买了私家车。
“这里的胡杨旅游给我们带来挣钱机会,而有了自己的辛苦和政府的支持,我对创业致富更有信心。”伊顺其其格说。(记者 于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