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到武齐时,脚上沾满了泥巴的他正在地里观看大葱的长势。“我们这黑土地里施的都是农家肥,种出的蔬菜都是纯绿色的,不信你闻一闻这黑土的味道。”说着,他从田埂上抓起一把黑土,伸到记者脸前。
74岁的武齐是呼和浩特市玉泉区小黑河镇西地村农业观光合作社负责人之一,他不仅要安排村民侍弄合作社40多亩地里的蔬菜和玉米,还要忙自家的果园,和老伴儿一起喂养200多只鸡和10多只羊。“我们合作社就是要打造绿色品牌。今年,我们在地里种了西瓜、香瓜、茄子、大葱等蔬菜,让城里人免费品尝。明年,我们准备吸引城里人来村里租菜地,这样,既满足了城里人吃放心蔬菜的需求,也增加了村民的收入。”
说着话,武齐开着他的电动三轮车,拉着记者上了一条笔直的水泥路,满载着黄瓜、西红柿等蔬菜的车辆不断从我们身边掠过。“这是村里新修的水泥路。过去,出村只有一条土路,坑坑洼洼,一下大雨,路上全是泥。村外的车进不来,村里的车出不去,菜运不出去只能烂在地里。有病人要送到城里急救,救护车开不进来,只能把病人背到一里地外的公路边。2007年以来,村两委班子积极联系交通部门,筹资100多万元新修了这条1.4公里长的水泥路。走在路上,闭着眼睛也不用担心摔倒了。”武齐说。
西地村很久以前叫黑河圈子,土质好,特别适合种菜。但过去与邻村共用一台变压器,全村600多亩耕地只靠一眼机电井灌溉。水量不足再加上渠道渗漏,每年夏浇,最后浇水的庄稼常常被旱死,村里可以种蔬菜的水浇地大部分变成了只能种大田的旱地。由于人均只有1.5亩耕地,再加上大田作物产量小,前些年,西地村年人均收入只有900多元,成了附近出了名的贫困村,被邻近的村子戏称为“烂西地”。
采访中,西地村村民委员会主任丁守荣告诉记者,为解决村里缺水少电的难题,近年来,西地村先后争取呼和浩特市、玉泉区两级民委和扶贫部门扶贫开发资金180万元,新增了变压器,新打了10多眼机电井,并在农业部门的帮助下实施了600亩农田节水灌溉项目。现在,村民们只要一合电闸,井水就会顺着管道直接流到地里,又快又省水,村民们又可以种植蔬菜了。村里还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帮村民贷款修建了20栋标准化温室,一年可种3茬蔬菜,每栋温室每年平均收入四五万元,使20户村民稳定脱贫。
路通了,电足了,水利有了保障,村民发展生产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大家纷纷种蔬菜、养奶牛、跑运输。去年,该村人均收入超过5000元。
凭借西地村邻近昭君博物院、种植资源丰富的优势,他们又把目光放到了发展生态旅游观光项目上。近年来,西地村在村口修建了门楼和仿古围墙,广场旁边修建了仿古凉亭,还筹资100多万元修建了一处占地500平方米,集餐饮、娱乐、住宿于一体的仿古四合院。在通村主干道两侧种植100亩果树苗,新修两条500米长、6米宽的田间道路,为建设绿色瓜果长廊做好了准备。他们还准备把水泥路南侧的旧河道改造成垂钓池,现在已经完成了河道两个侧面的衬砌,正在进行河道底部硬化。
丁守荣说,如今,村民收入翻了一倍,今年村里就有20多户村民盖起了小二楼。(记者苏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