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蒙古新闻 - 国内 - 国际 - 文化 - 教育 - 旅游 - 美食 - 健康 - 汽车 - 楼市 - 娱乐 - 体育 - 道德法制 - 草原社区 - 草原家园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新闻中心 > 科学发展成就辉煌 > 辉煌内蒙古 正文   
转播到腾讯微博
【内蒙古发展报告】呼伦贝尔:美丽发展的生动实践
 

  在很多人的心目中,“呼伦贝尔”已经不仅仅是个地名,更是一个与美丽相关的字眼。

  的确如此,在全球生态警钟长鸣的今天,能拥有辽阔无垠的天然草原、松涛激荡的原始林海以及纯净的水体、清新的空气,绝对是一种值得骄傲的“资本”。

  今年前8个月,920万国内外游客为一睹呼伦贝尔的美丽纷至沓来。与去年相比,这一数字增长了27.8%。而另一个数字则显示:就在去年年底,呼伦贝尔市地区生产总值首破千亿,达到1145.3亿元,同比增长22.9%。

  这两个数字耐人寻味:一方面,呼伦贝尔在快速发展,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人来到呼伦贝尔旅游,印证着一个事实——美丽依旧飘扬在呼伦贝尔。

  进与退的思辩:让美丽为发展“掌舵”

  应该说,生态和资源是呼伦贝尔的优势。呼伦贝尔草原、大兴安岭林海以及丰富的资源储量,让呼伦贝尔拥有了快速发展的“天赋”。

  但这两大优势之间的“矛盾”却曾一度困扰呼伦贝尔:传统畜牧业带来的是牲畜数量快速膨胀,导致部分地区超载过牧。“砍木头”式的林业生产,也使林区的生态受到影响。而如果无序开发资源,势必会造成对生态的破坏。

  优势不能有效发挥,直接后果就是经济落后,生态恶化,民生薄弱。摆在呼伦贝尔面前的,只有一条路:科学发展。

  “用1%的开发基点,释放99%的森林草原,走美丽与发展双赢之路”,痛定思痛的呼伦贝尔,在优势与“软肋”之间找到了“切入点”。

  美丽当头,绝不能无序发展。呼伦贝尔从一开始就“开门见山”:不符合环保要求的绝不准入。点状布局、集中发展、深度开发、循环利用,呼伦贝尔高起点进军新型工业化。

  抬高门槛儿择商选资,资源优势终于昂起龙头:神华、华能、鲁能、中国黄金、新大洲、云天化、大唐集团、山东能源等资金雄厚、环保意识强、市场定位高、社会声誉好的大企业纷纷落户呼伦贝尔,成为该市经济发展的中流砥柱。

  矿产资源开发向大企业聚集,其它工业项目则向园区聚集。呼伦贝尔市定下“规矩”:除风电和矿产资源开发利用项目外,凡不在园区内的工业项目,环保等相关部门一律不予审批。目前,全市有645户企业进驻园区发展,极大地提高了工业集约发展水平,缓解了生态环境压力。

  新型工业化在昂首奋进,破坏环境的小企业则在迅速退出。呼伦贝尔陆续关闭了452座小煤矿,对19座小煤矿实施了资源整合,对7座煤矿进行了技术改造。目前,全市共有煤矿41座,平均产能超过200万吨/年,产能规模、技术装备均达到了全国领先水平。

  进退之间,呼伦贝尔破解了“优势”与“软肋”的迷局,以低代价换取高速度、高质量的发展。“十一五”期间,呼伦贝尔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年均增长41.2%,但全市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两项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基本保持在2005年较低的排放水平。城市空气环境质量良好及以上天数连续几年达97%,全市绝大部分河流和湖泊保持或接近天然水质。

  点与面的博弈:用发展为美丽“养颜”

  基点开发,并不意味着这个基点就可以随意而为。相反,基点的开发更是要以高效环保、循环利用为前提。

  面对丰富的水资源,呼伦贝尔选择的是“节水”:明令各地严禁采用地下水发展工业,对地表水的开发利用也是慎之又慎。呼伦贝尔市水利局2009年做过调查,当年呼伦贝尔地表水的开发利用量只有7.15亿立方米,仅占地表水资源总量的2.4%,远远低于我国平均开发利用率25%的水平。

  而另一项来自经信委的统计表明,截至目前,呼伦贝尔市矿山开采破坏土地面积为164.2平方公里,仅占全市总面积的0.06%。

  以基点开发和园区工业为主导的新型工业化,释放出来的是巨大的能量。2011年,呼伦贝尔市地方财政总收入实现114.4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实现17142元和7643元。,与十年前相比,分别增长9倍、2.3倍和3.2倍。

  基点产生的能量何处去?反哺草原生态,是呼伦贝尔“美丽发展”的一个重要内涵。

  历史上形成的呼伦贝尔沙地,是全国四大沙地之一,总面积近2000万亩,地处呼伦贝尔草原的核心区域。可以说,这片沙地是呼伦贝尔草原的“心腹大患”。

  2009年,呼伦贝尔市公共公益项目“一号工程”启动——呼伦贝尔开始向沙地宣战。至2011年底,三年累计投入资金4.75亿元,完成沙地治理面积314.46万亩。今年又已经完成95万亩的治沙规模。

  全国第四次荒漠化和沙化监测结果显示,通过大规模综合整治,呼伦贝尔沙化土地总面积比2004年缩减了36.4万亩;有明显沙化趋势的土地面积比2004年缩减了8.9万亩。自有监测记录以来,呼伦贝尔沙地沙化土地面积首次出现缩减。

  从2002年开始,呼伦贝尔市启动了草原休牧禁牧工程、国家天然草原退牧还草工程。10年来年均休牧4000万亩、禁牧500万亩、划区轮牧200万亩,总退牧还草面积4175万亩。随着国家草原生态补奖机制的推行,呼伦贝尔1亿余亩草原纳入补奖范围,43万农牧民从中受益。

  经过十余年“天保工程”的实施,呼伦贝尔市境内大兴安岭森林覆盖率已由开发初期的56.49%提高到现在的76.55%。活立木总蓄积量达8.873亿立方米,森林资源总量首次超过开发建设初期的8.64亿立方米。

  收与支的考量:用幸福为美丽“提档”

  生活在美丽的地方,并不意味着生活得美好。只有人民群众过上幸福生活,才能让美丽更有气质和层次。而呼伦贝尔市提出的“美丽发展、科学崛起、共享繁荣”的发展战略,恰恰体现了个中之意。

  2012年“两节”前夕,极寒天气袭击呼伦贝尔市。百姓的冷暖牵动着决策者们的心,很快,市委、政府做出决定:投入9000万元惠民补贴,确保困难群众能够温暖过新春、度寒冬。全市10万城市低保家庭从这一决定中受益。

  这仅仅是呼伦贝尔改善民生的若干举措之一。据统计,2011年,全市民生投入达到114.8亿元,占地方财政总支出的45%。仅以保障性安居工程为例,当年,全市保障性安居工程开工6.2万户,完成投资35.79亿元。

  对于依然欠发达的呼伦贝尔,114.8亿元绝非是个小数字。但这也充分体现了呼伦贝尔市委、政府的发展理念:不发展,没有能力搞民生,但发展了,却不注重民生,那么发展也就失去了意义。

  “以民为本”理念的不断深入推进,让百姓的小事就成了政府的大事,而政府在百姓心中的“大”,则因点点滴滴的“小”而来。正是这种“大”与“小”的考量,让呼伦贝尔的“美丽发展”有了更深层次的内涵,那就是“建设幸福呼伦贝尔”。

  投入的增加,让呼伦贝尔的百姓生活如芝麻开花,对幸福的理解,也变得更加具体:宜居的环境,稳定的工作,较高的收入,健康的身体,愉悦的心情……都成为呼伦贝尔人对幸福的追求。

  依据群众所需,呼伦贝尔精心谋划民生大戏。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大幅提高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保险等社会保障标准,扶贫,减税,涨工资,办实事,建设公益工程……呼伦贝尔人发现,自己的生活正在变得更舒心、更如意。(记者江新辉)

[责任编辑 李中锋 ]

开鲁大葱丰收了
十年生态:脚踏实...
库伦旗通火车了
深秋美景
金秋喜事有几多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6659725。
电话:0471-6659725
传真:0471-6659744
电邮:news@nmgnews.com.cn
“马背法庭”下乡来
内蒙古落成国家登山步道示范工程
 
科学发展 成就辉煌——内蒙古新闻网专题
“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工作人员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2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