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六大以来的十年,适逢呼伦贝尔撤盟设市十年。十年来,在党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光辉照耀下,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呼伦贝尔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用智慧、心血和汗水在这片充满希望的热土上描绘出更加壮美的时代画卷。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由2001年的167.8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1145.3亿元。地方财政总收入由11.8亿元增加到114.4亿元。城乡居民收入分别由5208元和1796元增加到17142元和7643元。今天的呼伦贝尔,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生态文明、边疆安宁、民族团结、人民安居乐业。
—、美丽发展是立市之基,是科学发展观在呼伦贝尔的具体化
呼伦贝尔是一个生态良好地区,有12万平方公里森林、8万平方公里草原、2万平方公里湿地,还有3000多条河流、500多处湖泊,构成了我国北方的第一道生态屏障。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呼伦贝尔最宝贵的财富,最具影响力的城市名片,最根本的发展基础。我们始终坚持美丽发展,在美丽中加快发展,在发展中促进美丽,推进美丽与发展双赢,永葆这片绿色和美丽。大力实施国家“天保”工程,认真落实大兴安岭林区生态保护和经济转型规划,大幅调减木材的采伐量,从2010年的230万立方米调减到110万立方米,逐步停止天然林木材的主伐。全市森林覆盖率由48%提高到了51.3%,森林资源总量恢复到1959年开发建设初期的水平,荣获国家森林城市称号。认真落实退牧还草、禁牧、休牧和划区轮牧制度,深入贯彻国家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实施禁牧2850万亩、草畜平衡7508万亩,将草原牧区的牲畜头数由600多万头只压缩到400多万头只,基本实现草畜平衡,全市草原植被盖度十年增加近10%,亩均产草量提高15公斤。从2009年开始,积极动员全社会力量开展沙区综合治理大会战,每年投入1.5亿元,累计治理沙化草原420万亩,是有监测记录以来,呼伦贝尔沙化土地面积首次出现缩减。今后五年,再治理活化沙地500万亩,坚决遏制呼伦贝尔草原沙患。继续实施生态保护与建设重点工程,稳步推进生态脆弱地区移民工程,加快生态环境的自我修复。大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切实减轻工业和传统农牧业对生态的影响。
二、科学崛起是强市之路,是深刻把握呼伦贝尔特定发展阶段的必然选择
立足我市发展不足、欠发达的基本市情,必须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断做强市域综合发展实力,实现在科学发展中崛起。近年来,我们坚持“点上开发、面上保护”,走集约、集聚发展的路子,用1%的开发节点,释放99%森林草原,实现工业向园区集中,农牧民向城区集中,土地和草牧场向规模经营集中。以推进新型工业化为方向,按照环保要求对资源进行限制性开发,围绕煤炭、电力、煤化工、有色金属、石油、农畜产品加工等优势特色产业抓转型升级,围绕生态型地区特点发展新能源、生物制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非资源型产业,构筑起九大工业园区、50多家大企业支撑工业发展的新格局。2011年,全市工业增加值达到441亿元,在全区的位次由2001年的第12位上升至第6位。农牧业的基础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粮食产量由2001年的26亿斤增加到2011年的105亿斤,跨入全国20个产粮大市行列;牧业年度牲畜存栏达到在1652万头只,是2001年的2.7倍。旅游业呈井喷式发展,2011年,全市旅游接待人数达到1165万人次,是2001年的7.8倍;旅游业总收入173亿元,是2001年的12倍。文化产业蓬勃发展,高水准规划建设2.2平方公里的呼伦贝尔中心城中心文化区,打造了呼伦贝尔民族文化园、白音哈达草原文化高端旅游景区、蒙古之源·蒙兀室韦文化园、拓跋鲜卑民族文化园四大文化产业园区和五彩呼伦贝尔儿童合唱团、大型实景演出《天骄成吉思汗》、大型原创民族歌舞诗剧《呼伦贝尔大雪原》、大型历史话剧《拓跋鲜卑》、《蒙兀室韦·蒙古古乐》“五张文化名片”。对外开放稳步推进,围绕中俄蒙三国交界优势打造国际跨境合作经济带,围绕区位优势主动融入东北经济区发展,满洲里国家开发开放试验区建设全面启动,2011年全市进出口贸易额完成25.7亿美元,口岸货运量达到2700万吨。今后,要切实推动三次产业齐头并进、协调发展,加快构建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不断做强市域综合发展实力,到2015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000亿元、地方财政总收入达到200亿元的新跨越,实现在科学发展中崛起。
三、共享繁荣是发展之本,是做好—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共享繁荣就是要让各族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呼伦贝尔是一个多民族、多类型、多元化的特殊地区,如何使各民族、社会各成员都能够提高生活水平,都能够享受到均等的现代公共服务,这必须要求我们坚定不移地提高民生水平。近年来,我们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就业规模不断扩大。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各项社会保险待遇逐年提高。不断提高机关事业单位职工的津贴补贴,全市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由2001年的8169元增加到2011年的35507元。连续五年以10%的标准,提高企业退休职工收入。切实解决物价上涨给低收入群众带来的困难,确保弱势群体正常生活。认真落实各项支农惠农强农政策,多渠道增加农牧民收入。积极为民办实事好事,市本级五年累计投入资金375.7亿元,实施公共公益工程和为民办实事项目100多件,建设了呼伦贝尔爱心家园、中心城供水工程、火车站、图书馆、体育馆、体育场、特教中心、蒙医医院、精神卫生中心等一批重点项目,解决了一大批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按照城建重点抓棚户区的要求,加强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18万户家庭喜迁新居。通过支持人口较少民族因地制宜的发展特色种植业、养殖业和家庭旅游业,全国仅有的鄂伦春、鄂温克、达斡尔“三少”民族及俄罗斯等少数民族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大力促进科学、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的发展,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不断提高,各族群众更多地共享了改革发展成果。今后,要继续努力缩小城乡、区域、民族间的发展差距,使城乡居民收入达到全国平均水平,使各族人民的安全感、幸福感、社会和谐度进一步增强,创造更加美好的幸福生活。
展望未来,我们将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按照国家和自治区的安排部署,承担好保护生态、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的各项任务,把呼伦贝尔打造成祖国北疆生态安全屏障、国家大型特色产业基地、沿边开放重点试验区、国际原生态多民俗旅游胜地、边疆民族和谐幸福家园。(呼伦贝尔市委书记罗志虎 呼伦贝尔市委副书记、市长张利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