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蒙古新闻 - 国内 - 国际 - 文化 - 教育 - 旅游 - 美食 - 健康 - 汽车 - 楼市 - 娱乐 - 体育 - 道德法制 - 草原社区 - 草原家园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新闻中心 > 内蒙古新闻 > 科教文卫新闻 正文   
转播到腾讯微博
坚守,为了孩子——记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乡村教师王利达
 

王利达的妻子

  妻子杨子英:这份坚守是他对清贫的坚守

  来到王利达的家——一个只有22平米的窑洞,记者见到了他的妻子杨子英。狭小的空间一个大炕占去了2/3,做饭的炉灶占去1/6,剩下的空间勉强摆了一台电视机。杨子英告诉记者,电视机是王利达的一个同学送给他们的。剩下的地方也就能同时站2、3个人,吃饭的桌子都是折叠放到电视柜下面的。隔壁的窑洞是王利达以前的同事的,同事举家搬到了镇上,窑洞就借给他们放杂物了。

  记者问杨子英,生气吗?怨恨不?

  杨子英说,谁让他爱呢?家里本来就不宽裕,他还经常拿钱接济这个学生,帮助那个孩子,两个孩子还得上学,父母还有病,当然就很困难了。

  一直以来,由于妻子杨子英没有工作,一家人的生活开销就靠王利达一个人微薄的工资来维持。多年前,为了补贴家用,妻子开了一个小卖部。可谁知苦心经营的小卖部营业2年就被王利达“送”倒闭了。看到张同学的作业本用完了,他马上就从小卖部拿一本新的给他,看到李同学的铅笔橡皮快用完了,他又从小卖部里拿了送过去……用王利达自己的话说:“我爱在这儿当老师,为了这儿的娃娃们,我甚也舍得。”

  1994年,王利达的父亲突发脑溢血,从此半身瘫痪,卧床不起,而他的母亲也患有严重的哮喘和关节炎。为给父母求医问药,王利达曾一度欠下30多万元的外债。为了还债,为了维持一家人的生活,每年假期,王利达都要外出打工,他贩过羊绒、西瓜,卖过仔猪、猪肉,开过流动的临时饭店,还利用当地的交流会卖一些食品、玩具。到了寒假,他就骑上家里那辆破旧的三轮车在煤窑上打工,跑运输。时至今日,他和妻子仍然要利用假期耕种土地来补贴家用。

  王利达说,最困难的时候也想过要不干脆不教书了,准格尔旗发展的那么快,出去干啥都能挣钱。以前的好多学生都成了大老板,不愁找到好工作。但是一想到校园里孩子们的笑脸,就怎么也走不动了。

  杨子英说,现在觉得住在窑洞挺好,清清静静的。日子也过得很好,女儿嫁人了,儿子学习很好。虽然不是多富裕,但是比起当年30块钱的猪崽子都买不起的时候,真是好太多了。关键是他爱啊,只要他愿意,我也心甘情愿。

维修水管

  王利达:这份坚守是对孩子们的坚守

  孙玉兰是王利达如今帮扶的学生之一,今年四年级。父母全都有病的她,家庭条件不好。王利达不仅时不时的接济她的餐饮费、住校费,而且更注重和她交流沟通,希望性格内向的她不被家庭所影响,幸福快乐的长大。

  孙玉兰说,王老师是个好人,是个善良的人。我长大也要当他这样的老师,到时候我教英语,因为我特别喜欢学英语。

  教书这么多年,王利达这个二百、那个五百的不知道帮助过多少学生。给孩子们买课本、买衣服,家里做了好吃的,把几名生活特别困难的学生叫到家里改善一顿。学生们在王利达精心照料下一个个茁壮成长。

  现在,旗里实现了从小学到高中的免费教育,但他仍然关心贫困学生的上学和生活。去年,他四处奔波,积极联络,神华公司准煤矸石电厂党支部与学校结帮扶对子,资助了15位贫困学生。王利达还联络了7位爱心之士结对帮扶学校的9位单亲学生和孤困儿童,为他们今后上学提供了保障。

  王利达说,我钱上是不富裕,但是看见那多孩子一个个念书、长大,现在见到我远远的都会和我打招呼,亲热的喊我“王老师”;我就觉得自己很富裕。这份工作,这么多年的坚持,有孩子们的成长,有他们的一声声“王老师”就都值了。

  为了教好孩子,王利达还虚心向有经验的老师学习,一有空就听课、讨教,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技能。在课堂教学中,他摸索出一套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方案。长期的坚持,不懈地钻研,王利达的教学水平得到学生们的认可,同时也得到了家长们的好评。2011年,王利达获得自治区“先进德育工作者”称号,连续3年被评为旗里的“拔尖教师”。王利达深深认识到,只有不断学习,才能在这三尺讲台上站稳脚跟。2008年,他通过考试取得了宁夏大学的大专文凭。他撰写的《促进“差生”的转化》一文,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并且获得了一等奖。

  如今,王利达基本退出了一线的老师队伍,但是他还是经常会和年轻老师探讨教学方法。记者问他,作为“名师”现在管后勤了,感觉怎么样?他说,只要和娃娃们,在一起干啥都行。对于孩子们来说,吃好住好和学习好都重要,我都愿意干!(内蒙古新闻网 刘俊霞)

  短评

  人生需要面对的选择有很多,王利达选择了奉献,选择了坚守。他的坚守是对教师职责的坚守,是对爱的坚守。王利达的事迹没有轰轰烈烈,近30年的教师生涯,他默默的做着自己能力范围内的事情。但是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能够这样默默的、平凡的、执着的做着自己最初梦想做的事情,不变不改,不怨不嗔,这难道不是一种迫人的力量,一种沉静的美吗?

[责任编辑 李中锋 ]

开鲁大葱丰收了
十年生态:脚踏实...
库伦旗通火车了
深秋美景
金秋喜事有几多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6659725。
电话:0471-6659725
传真:0471-6659744
电邮:news@nmgnews.com.cn
“马背法庭”下乡来
内蒙古落成国家登山步道示范工程
 
科学发展 成就辉煌——内蒙古新闻网专题
“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工作人员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2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