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14时,从呼和浩特准备飞往北京的李先生反映:“我今天要乘坐中国联合航空公司KN2910航班飞往北京南苑机场,起飞时间应该是11时20分,但是因为航空公司的原因一再延误,直到目前我们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够起飞。”李先生也告诉记者:“机场工作人员称是由于机械故障导致航班延误,直到14时,才有机场的地服人员安排我们乘坐机场大巴送到了宾馆,现在航空公司的工作人员也没有通知准确的起飞时间,旅客们都十分着急。现在滞留旅客100多人……”
随后,记者致电96777航班问询电话,6004号话务员称:“KN2910航班目前仍然为延误状态,电脑系统显示为流量控制,但是这与很多旅客打电话反映的机械故障是不符合的,我也不太清楚到底是怎么回事,如果需要了解情况请与东航呼和浩特营业部的工作人员取得联系。”由于中国联合航空公司已经被划为东航旗下,记者几经周折,与东航呼和浩特营业部取得联系,均未果。15时20分,记者拨打了95530东航服务热线,工作人员称,该航班的状态还没有反馈到系统里,并提供了接待媒体记者的热线电话,但是,该电话始终无法接通。
旅客赵女士说:“虽然相关部门安排了住宿,但是东航始终没有一名工作人员出面向旅客们解释相关情况,也不协助旅客办理改签等手续,这样的服务态度真让人气愤!”截至记者发稿时,KN2910航班仍然无法起飞,被迫取消,滞留旅客100多人。
记者了解到,目前,航班延误给予旅客经济补偿大多参照2010年11月中国航协下发的《航空运输服务质量不正常航班承运人服务和补偿规范(试行)》,即由于承运人原因造成航班延误,在1~4小时以内(含4小时)的航班,需及时向旅客提供餐饮;4~8小时(含8小时)内成行,需向旅客补偿人民币200元;在8小时以后成行的补偿人民币300元。但也有法律界人士指出,《航空运输服务质量不正常航班承运人服务和补偿规范(试行)》属于行业的自律性文件,并不具有法律上的强制执行力。这导致航空延误补偿陷入了一个尴尬的境地,旅客的合法权益难以得到有效保障。(记者 张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