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蒙古新闻 - 国内 - 国际 - 文化 - 教育 - 旅游 - 美食 - 健康 - 汽车 - 楼市 - 娱乐 - 体育 - 道德法制 - 草原社区 - 草原家园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新闻中心 > 内蒙古新闻 > 社会法制新闻 正文   
转播到腾讯微博
曝庆典演出“假弹”风行 不会乐器做做样子就能月挣七八千
内蒙古新闻网  13-02-06 11:11 打印本页 来源: 包头晚报  
 

  近年来,人们为了在庆典中营造气氛,常请乐手演奏。近日,熟悉这个行业的曹先生报料,演出市场中假弹风行,“骗子演员”月收入能达到七八千元,远高于科班出身的专业演员。

  从事庆典行业已六七年时间的曹先生介绍说,目前包头市专业演奏的演员并不多,为了满足市场需求,从前几年开始陆续出现很多“假演员”。这些人根本不会乐器,有的甚至连乐理知识都不懂,他们买上乐器,模仿专业演员的动作,用之前录制好的音乐伴奏“假弹”,演出费一场100元左右。

  曹先生接触的假演员多是学生、工人、待业青年,由于出场费远低于专业演员而很有市场,一些年轻漂亮的女孩子,生意更是好的不得了。一个女子民乐组合告诉他,她们一个月最多能接约80场演出,最低价4人300元,一般都是每人100元。与科班出身的专业演员,一次演出要价300元左右,名气大的要500以上,每个月的演出最多也就十几场。

  “有的礼仪公司在洽谈业务时也会和用户讲清楚,用户们考虑到支出,多数会选择假弹。”曹先生说,“也有一些礼仪公司在操办婚礼和活动时,不和用户交底,到最后用户也不知道台上动作逼真的演员其实是在装腔作势。”

  曹先生说,他接触的一个漂亮女孩,什么乐器都不会,但买来了多种乐器“演出”,甚至可以古筝独奏,其动作、表情、手法都能以假乱真,生意非常红火。

  曹先生认为,造成如此混乱的局面,主要是因为行业无人监管,只要脸皮厚、胆大都可以混口饭吃。曹先生希望相关部门建立一个更加严格的机制,对于走向市场的演员登记备案,严厉打击滥竽充数者。(记者赵永峰)

[责任编辑 魏佩 ]

选个灯笼庆新年
过年了,农村大集...
陪空巢老人过“小...
给流浪乞讨人员暖...
回家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6659725。
电话:0471-6659725
传真:0471-6659744
电邮:news@nmgnews.com.cn
喜迎新春
独具特色的“白节”风俗
 
【专题】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
科学发展 成就辉煌——内蒙古新闻网专题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工作人员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2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