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蒙古新闻 - 国内 - 国际 - 文化 - 财经 - 教育 - 旅游 - 美食 - 医药 - 汽车 - 楼市 - 娱乐 - 体育 - 道德法制 - 草原社区 - 草原家园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新闻中心 > 内蒙古新闻 > 科教文卫新闻 正文   
转播到腾讯微博
【“8337”实践探索】自觉担负起落实“8337”发展思路的文化责任
 

  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区的目标方向和重要遵循,涉及三次产业、结构调整、生态建设、环境保护、民生改善、社会管理、改革开放、科技创新、城乡发展、安全稳定以及党的建设等方方面面,内涵非常丰富。文化既是其中的工作内容,又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文化工作要找准定位,自觉融入“8337”发展思路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和全过程,发挥文化的独特作用。

  在具体落实中,文化建设必须站在国际国内和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深刻认识草原文化的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找准切入点,把先进的文化理念、文化精神、文化价值渗透到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虚功实做,务实落地,让文化“软实力”真正变为科学发展、富民强区的“硬支撑”;必须在加强民族文化保护传承的前提下,找好突破点,闪出新亮点,科学开发、合理利用,把文化资源优势切实转化为竞争优势、发展优势,打造更多的文化精品和文化品牌,展示地区文化形象,让草原文化在国际国内的舞台上绽放异彩;必须通过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丰富、多样,明确落脚点,体现根本点,文化发展成果要更多地惠及各族群众,发展更加全面的民生,更好地实现民族文化强区的目标,自觉担负起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责任。

  一、发挥草原文化资源的比较优势,提升转化利用水平

  “8337”发展思路把“建成体现草原文化、独具北疆特色的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基地”上升为自治区五个基地之一,对于发挥我区文化优势、推动文化与经济的融合,有着更为现实的指导意义。

  我区是草原文化的主要发祥地和承载地,民族文化资源相当丰富。从储量看,是全国文化资源大省区,物质和非物质的、地上和地下的、历史和现代的,涵盖了历史上北方诸多少数民族的文化创造,是一座内容丰富、门类齐全的民族文化资源宝库。从特色看,绝大部分历史文化资源具有深深的民族印记、浓郁的草原风情,是原生态的复合型文化,绿色、环保、简约、可持续。从品位看,许多文化资源历史传统悠久、无形价值很大,最重要的是拥有“草原文化”这张金字招牌。从一定意义讲,越是民族的、越是有特色的,就越是有影响力的、越是有品牌价值的。需要我们用国际化视角和开放的眼光,认清内蒙古“文化区情”,找准文化工作“坐标”,积极推动文化与旅游、体育、信息、物流、建筑产业等融合发展,特别是与旅游紧密结合,提升文化品位,丰富旅游内涵,实现文化资源的充分转化、开花结果。

  一要科学开发和利用好文物资源。首先,充分发掘并丰富我区文物资源。对地下文物遗存进行系统发掘研究,丰富和拓展我区文化资源,对文化遗产的价值进行再创造、再提升,充分表现出来。让外地游客来内蒙古不但看地上的草原,还要看地下的文物,而且没有季节限制。其次,兴建考古遗址公园。我区不可移动文物古迹近2.1万处,覆盖全境。目前,已经列入国家文物大遗址范围的有辽上京、居延遗址、盛乐古城遗址、大窑遗址、元上都遗址、秦直道6处,都是草原文化考古成果最突出的文物大遗址。特别是元上都遗址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填补了草原文化类型世界文化遗产的空白。红山文化遗址、辽上京遗址、阴山岩刻遗址,被国家文物局列入中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要加强配套建设,整治周围环境,将这些重要的文物大遗址建设成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实现考古发掘研究成果的经济转换。第三,开辟考古遗址“文化之旅”。内蒙古有3处东西贯穿全境的特殊大遗址———长城、岩画长廊和草原丝绸之路。7500多公里的长城占全国的三分之一,在全国16个有长城的省区市中位居第一;古代岩画3万多幅,东西绵延几千公里,是世界上最长的、内容最丰富的古代艺术画廊;还有中国古代历史上著名的草原丝绸之路,是东西文化交流的重要长廊。要通过修缮设施,改善交通,丰富服务内容,开辟为全国乃至全世界最有影响力和吸引力的文化旅游线路。第四,发展文博会展业。要发挥我区文物众多的优势,建设完善民族特色博物馆,加大草原文化的展示和宣传。利用特色文物特别是草原青铜、蒙元文物发展复仿业,推动产业化、规模化、品牌化,将我区打造成为草原文物复仿品研发、出品中心。

  二是有效合理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我区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富集区。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有2项,国家级的有63项,自治区、盟市和旗县级的有2700多项。种类全、数量多、分布广、级别高。非物质文化遗产较之有形遗产更加脆弱和不可再生。科学利用、适度开发,不仅能为我区经济发展提供支撑,也能促进非遗的保护和传承。一要分类开发。比如,对长调、呼麦、安代舞等原生态表演艺术类资源开发为既能观赏、又能参与的产品,对鄂伦春兽皮、桦树皮、阿拉善地毯等手工技艺类资源开发为旅游纪念品,江格尔、嘎达梅林、昭君传说等民间文学类资源可以极大地丰富旅游题材,蒙医药等传统医药类资源进一步研发为传统医药产品,祭敖包、成吉思汗祭典、蒙古族婚俗等民俗类遗产资源,可以与当地的自然景观相结合,增强吸引力。二要整体利用。12个文化生态保护区、67个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以及5个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遍布全区。要以此为载体,建设系统性强、特色明显、原生态的休闲度假区域。既享受传统生活,又领略非遗文化,还能发展小城小镇和小村经济。三要大力建设非遗馆所和基地。建设自治区非遗博物馆,完善盟市旗县非遗馆(传习所)体系,开展征集、收藏和展示活动,开发专题文化体验产品。建设一批生产性保护基地,通过项目培训和生产,提高传承人收入,吸纳劳动力,促进相关产业发展。

  三是大力创作代表地区形象、有广泛影响、能够走市场的精品力作。艺术精品是一个地区的文化标志、形象代表,也是发展演艺产业的核心。“歌海舞乡”内蒙古要在“创精品、塑名团、拓市场”上下功夫。首先,加大创作规划和引导力度。改造提高传统演出剧目,振兴蒙古剧、二人台、漫瀚剧等优秀地方剧种和民族音乐、舞蹈、曲艺、器乐等民族艺术。创新艺术表演形式,推出新兴优秀剧目,大力推广民族舞剧、歌剧、话剧、交响乐等高雅艺术。

 [1] [2] [3] 下一页

[责任编辑 于鑫 ]

让爱常驻每一位孩...
献爱心
留守老人
同局通办
向日葵宝贝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6659725。
电话:0471-6659725
传真:0471-6659744
电邮:news@nmgnews.com.cn
收到新书啦!
220多项成果
 
学习贯彻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
【专题】内蒙古2013年高考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工作人员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2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