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烦恼 亟待“后天努力”
虽然自治区非公有制经济在大步前行,然而,在成长过程中仍面临一些问题和矛盾的羁绊,亟待破解。
——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不充分,总量不大、质量不高、发展不平衡、竞争力不强。王爱平说,从全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现状看,纵向比较我区确实进步很大,但横向比较我区和发达省区的差距不小。非公有制经济主体数量较少,在全国排23位,落后于河北、山西、陕西、广西等中西部省区。质量不高主要表现在户均注册资本偏低,私营企业户均499.26万元,个体工商户户均4.22万元,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平均存活期为2.8年和1.7年。发展不平衡主要表现为私营企业大多集中在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市,占全区总量的53.65%;个体工商户大多集中在赤峰、呼和浩特、呼伦贝尔市,占全区总量的62.13%,农民专业合作社大多集中在赤峰市、呼伦贝尔市和锡林郭勒盟,占全区总量的41.51%。竞争力不强主要表现为行业内的领军企业少、龙头企业少、自主品牌少,特别是拥有中国驰名商标的企业少,除资源开发行业以外,我区上规模、上水平的企业少。
据国家有关部门统计显示,近几年,我区非公有制企业数(含个体工商户)占全国总数的比重,始终徘徊在2%左右,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规模以上非公有制工业企业仅占全国1%左右。由此可以看出,我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速度仍然处于全国的落后地位,总量少、规模小、发展速度慢的问题亟待解决。
——政策落实不到位,存在“玻璃门”、“弹簧门”现象,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环境有待优化。自治区财政厅工交处处长温俊祥认为,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政府扮演的角色是为企业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创业环境,为企业提供更多、更好、更公平、更便捷的优质服务。但就目前看,一些部门或地区,对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战略地位缺乏足够认识,说的多干的少,政策文件多抓落实少,布置多绩效评价和目标考核少,形式上的东西多真抓实干少等不良现象较为普遍,致使中央及自治区出台的一系列扶持政策和措施难以得到充分落实。
通辽市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非公有制企业老板感慨地说,目前,行业垄断依然存在,非公有制企业准入门槛高,在项目核准、税费缴纳上不能与公有制企业享受同等待遇,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民营企业发展。“现在,社会上对于所有制的歧视和
对于企业规模的歧视并存,特别是规模歧视更为严重。造成企业办事程序繁杂,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非公有制中小微企业发展。”
政出多门、各自为政的现象在非公有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容忽视。温俊祥说,目前,扶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各类财政专项资金均分散在各有关部门,在资金分配使用上“撒胡椒面”的现象较为普遍,很难突出重点和发挥财政资金应有的乘数效应。
张永军认为,为非公有制经济提供服务的机构意识不强,服务体系建设严重滞后。目前,我区服务机构数量少、能力弱、质量低、内容单一,基础设施差、网络服务平台不健全等问题日益突出,难以为企业提供及时、高效、便捷、周到的优质服务,已成为制约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之一。
——融资难问题仍然是束缚我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瓶颈。包头市政协副主席梁瑞说,目前,我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所需资金来源主要靠自我积累、民间借贷和小额贷款,融资成本较高,发展后劲不足。主要原因是一些金融机构创新能力不足,产品单一,可操作性不强,在实际工作中只注重固定资产抵押贷款的倾向依然存在。中小企业担保体系不健全,担保机构数量少、规模小,担保品种单一。而资本市场门槛高,中小企业利用上市、发行债券等直接融资手段融资困难。此外,银企信息不对称,缺少有效的银企对接平台和融资服务体系。政府对商业银行和融资担保机构风险分担与补偿机制不健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