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蒙古新闻 - 国内 - 国际 - 文化 - 财经 - 教育 - 旅游 - 美食 - 医药 - 汽车 - 楼市 - 娱乐 - 体育 - 道德法制 - 草原社区 - 草原家园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新闻中心 > 内蒙古新闻 > 农牧区新貌 正文   
转播到腾讯微博
乌兰察布林场村:十年生态建设见证变迁
内蒙古新闻网  13-06-06 10:45 打印本页 来源: 内蒙古晨报  
 

  “2002年,每亩田赚70元,2004年,每亩田赚102元,到了2012年,每亩田赚了1000多元。”刘老汉念着手中的账本,难掩喜悦。

  家住乌兰察布市化德县七号镇林场村的村民刘老汉种了大半辈子的地,如今年近60岁的他,依然保持着年轻时记账的习惯。

  这个陈旧的账本不仅反映着刘老汉生活的变化,也见证了十年生态建设给这个村庄带来的变迁。

  2002年,国家开始全面实施退耕还林、京津源风沙治理等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林场村也在治理范围之内。

  林场村处于风口地带,正处在森林与草原、农业与牧业的生态交错带上,生态环境十分脆弱,是受风沙、干旱危害较为严重的地区。10年前,荒漠化给村级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带来严重危害。

  今天,十年前的画面已成历史,取而代之的是一片绿意盎然。

  村民不再饱受风沙之苦

  祖辈生活在这片土地的刘老汉,见证了村里的生态由“水肥草美”到“风沙侵蚀”的过程。如今,又亲历了由“风沙侵蚀”到“水草肥美”的轮回。

  “记得2000年,我们村的风沙特别大,连年干旱,老百姓只能靠天吃饭,收入很不理想。那时我家大儿子想找个媳妇都不容易,谁愿意嫁到这么贫困的村庄。”刘老汉感慨地说。

  十年来,该村在紧靠省际边界且缺少树木的地段建设风阻沙带,在重点荒漠化区域建立固沙林、水土保持林、农田牧场防护林。10年来全村实施的2.1万亩人工造林、1.5万亩封山育林工程,有效的阻挡了风沙侵蚀,保护高产田1600多亩。

  如今,“绿色越来越多,风沙越来越小”成为村民的共同感受。昔日的漫漫沙地上,更大、更绿的生态屏障带给人们更多的安全感和幸福感。”

  2002年—2012年底,根据全区退耕还林效益监测数据,我区退耕还林工程区林草盖度由退耕前的15%提高到70%,退耕地的地表静流量减少20%以上,泥沙量减少24%以上,地表结皮增加,制止了沙质耕地的进一步沙化,工程区的水土流失和风蚀沙化状况初步得到遏制,局部地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增收渠道拓宽

  自治区发改委副主任杨崇义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劳动力转移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和平台,促进了大量资金和先进技术流向工程区,使区内粗放农业向设施农业、林果业、畜牧业、中药材和观光旅游等产业过渡,推动了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

  近年来,退耕还林不但使林场村1600亩高产田得到保护。农民也不再靠天吃饭,逐步实施了精种、精养、高产、高效战略。林场村还依靠天然草场进行养畜,“林草畜一体化”的科学开发模式给昔日饱受风沙之苦的当地群众带来了安宁和富裕。同时,对劣质草场进行围封,逐步扩大绿化面积,恢复生态,为群众进一步扩大牲畜饲养量打下了基础。

  “刚实施退耕还林那会儿,村里人都不支持撤回我们一部分耕地,本来百姓靠地吃饭,就不挣钱,再退点耕地,百姓靠啥活呀。”刘老汉说,“没想到,10年来,我村生态建设搞得红红火火,如今,百姓的生活也都上去了。现在村里的百姓都很支持村里的生态建设。”

  “除了种地,我们还经营些副产业,这让我们的口袋更鼓了。现在到城里买东西,城里人也不敢小瞧我们农村人了。”刘老汉说。

  刘老汉向记者介绍,林场村种植的大白柠条、紫花苜蓿等乡土品种,既可以防风固沙,又可以用作牲畜饲料,即固沙,又赢利,深受群众喜爱。

  采访中,刘老汉特意带记者参观了他家的瓜地。他告诉记者,瓜地是经过沙地改造的,种出来的西瓜、香瓜特别香甜。邻村人都爱买他们这里的瓜。

  “退耕还林后,家里也不需要太多劳动力,小儿子几年前就外出打工了,后来在城里开了个小店。生意还不错。”刘老汉乐呵呵地说,“去年过年,小儿子还领回来个城里的媳妇,我们全家人都跟着高兴。”

  生态建设带来的变化无处不在

  林场村只是生态建设的一个缩影,在乌兰察布,这样的变化无处不在。这一点,多年来负责退耕还林项目的乌兰察布市林业局副局长刘杰感触最深:刚开始实施退耕还林时,乌兰察布的生态状况十分糟糕。该地区风沙大,可以说十年九旱。乌兰察布领导针对本地区现状,提出“进退还战略”,开始实施退耕还林,京津风沙源治理。

  “经过10多年的努力,乌兰察布确实发生了不小的变化,森林覆盖率上来了,风沙少了,百姓的生好质量也提高了。乌兰察布的退耕还林项目我负责了多年,看到乌兰察布的生态建设一步步走上正轨,我很开心。”刘杰欣慰地说。

  自治区发改委提供的相关数据显示,2002年退耕还林后,在耕地面积减少,连年持续干旱的情况下,全区粮食产量稳步提高。2012年突破500亿斤大关,达到506亿斤。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后,退耕户人均已获得钱粮补助3576元,农牧民经济收入的路子得到拓宽,退耕户人均收益水平达到7636元。

  杨崇义介绍,退耕还林将农民从耕种低产低效的坡耕地和沙化耕地上解放出来,腾出劳动力从事比较效益高的林果业、副业和多种经营或直接外出打工,促进了农村劳动力向城镇和二、三产业转移,拓宽了增收渠道。

  此外,杨崇义谈到,生态建设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任重而道远。我区生态整体脆弱和不稳定,一些盟市、旗县等挪用资金现象严重,有些地区还出现一边保护治理,一边搞破坏的现象。这对我区生态建设都有阻碍作用。(实习记者 郭羽萍)

[责任编辑 范悦怡 ]

让爱常驻每一位孩...
献爱心
留守老人
同局通办
向日葵宝贝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6659725。
电话:0471-6659725
传真:0471-6659744
电邮:news@nmgnews.com.cn
为青春喝彩
飞跃
 
学习贯彻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
2013年中高考专题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工作人员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2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