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蒙古新闻 - 国内 - 国际 - 文化 - 财经 - 教育 - 旅游 - 美食 - 医药 - 汽车 - 楼市 - 娱乐 - 体育 - 道德法制 - 草原社区 - 草原家园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 :新闻中心 > 内蒙古新闻 > 阿拉善新闻 正文   
转播到腾讯微博
打造奇石文化 让石头“唱起歌”
内蒙古新闻网  13-08-06 15:32 打印本页 来源: 阿拉善日报  
 

  近年来,阿左旗通过扶持和发展奇石产业,让广大农牧民和城市下岗职工在家门口实现就业,让他们的收入不断增加,同时催生了奇石采掘、清洗、喷沙、雕座、修补等相关产业,并带动了当地房地产、旅游、交通运输和餐饮服务业的发展。如今,奇石已成为牵动阿拉善第三产业快速发展的火车头。

  陈巴图以前是阿左旗额尔克哈什哈苏木的牧民,现在巴彦浩特北环路经营着喷沙厂,他告诉记者,自己做石头生意已经有很多年,后来发现喷沙等奇石深加工业有发展空间,就着手办起喷沙厂。去年收入比较客观,每月毛收入5~6万元左右,今年整个奇石市场不景气,毛收入一个月不到2万元,但政府今年又出台优惠政策,从8月1日起,对他们这些月营业额不足2万元纳税人免征增值税和营业税,每月能减少开支600元左右。

  昔日不曾被人们所重视的“石头疙瘩”,如今已成为阿左旗人引以自豪的“宝贝疙瘩”。阿左旗奇石文化产业从小到大、由弱到强迅速发展,已形成我国北方最大的奇石集散地,形成了“南有广西柳州市,北有内蒙古阿拉善”的格局。为进一步提高阿拉善奇石的影响力,推动奇石文化产业的发展,从2006年开始,阿左旗每年举办“阿拉善奇石文化旅游节”。 2008年,阿左旗被授予全国首个“观赏石之城”荣誉称号。阿左旗奇石渐渐地逐步走出“深闺”,得到了海内外奇石界的广泛赞誉。2010年出台了《阿左旗关于加快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2012年举办了宝玉石高峰论坛,今年4月在北京举办“佰汇第三届宝石奇石文化节暨内蒙古阿拉善彩玉展销会”,并通过建设石博园、奇石一条街等基础设施,有力地促进了奇石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

  去年以来,阿左旗致力打造巴彦浩特创业孵化基地,并明确优先安置阿拉善宝玉石生产企业入驻,为阿拉善宝玉石产业发展提供便利,逐步形成产业专业化、集约化,同时为进一步壮大奇石产业,使奇石赋有文化内涵,提升附加值,在原阿左旗职业中专学校开设了玛瑙宝玉石雕刻专业培训班,吸收当地102名农牧民和城镇居民系统地学习宝石雕刻技术。今年还计划招收30~50名学员。阿拉善玛瑙玉石等奇石的规模性加工,将为从事该产业者开辟新的致富之路。

  乌力吉苏木牧民吉日格勒从小手比较巧,参加完玉雕培训班以后,争取到了阿左旗创业小额担保贷款.开了一家玉雕工作室。他告诉记者:“阿拉善宝玉石雕刻原始材料以各类宝玉石为主,阿拉善宝玉石具有晶莹剔透、色彩斑斓,质地坚硬等优势,一块普通的阿拉善宝玉石经过艺术加工,会摇身一变成为身价百倍、千倍的宝玉石艺术品。”目前,在阿拉善经营奇石的商铺有1000多家,还有1700多户家庭奇石经营户自捡观赏石,从事奇石产业者3万余人。

  2002年,阿左旗成立了观赏石协会,近1000家奇石馆加入了协会,现有会员500余人,并在旗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连续举办了8届奇石文化旅游节、2012中国·阿拉善玉高峰论坛和首届阿拉善玉雕“百工奖”,以提高阿拉善奇石的知名度和首个“观赏石之城”的影响力。

  如今,阿拉善的奇石出口到了新加坡、日本、韩国、美国,中国台湾、香港等地也能见到阿拉善奇石。仅巴彦浩特镇就有石博园、牧民奇石广场和淘宝商城等7处大型奇石交易场所。奇石市场的发展成为阿拉善左旗人民致富增收的新途径,为阿拉善左旗的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

[责任编辑 于鑫 ]

边防官兵昼夜抗洪
中校刘祥增当列兵
赛驼
摩托车特技表演
锡盟举办中蒙俄商...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6659725。
电话:0471-6659725
传真:0471-6659744
电邮:news@nmgnews.com.cn
灿烂厚重的蒙古族饮食文化
扎兰屯市第十届漂流节开幕
 
学习贯彻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
2013年中高考专题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工作人员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5-2009 内蒙古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内蒙古互联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新闻热线:0471-665972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90036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