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问题:内蒙古农畜产品加工业结构调什么?
自治区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包思勤认为,我区农畜产品加工业基础很好,已经形成了以乳制品加工为优势,六大主导产业多元发展、协同带动的农畜产品加工业体系,成为内蒙古名副其实的支柱产业。
但同时,农畜产品加工业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也不容忽视:低水平重复建设问题比较严重,加工企业普遍规模小、品牌杂、效益低、无序竞争等现象突出;发展质量不高,多数企业依然延续单纯规模扩张的外延式发展道路,科技创新能力普遍较弱,内生动力明显不足,缺乏核心竞争力,在市场中经常处于不利地位,抗风险能力较弱;利益联结机制不健全、不完善,生产、加工、销售各个链条之间相互脱节;融资能力不强,龙头企业不同程度存在项目建设资金和生产经营资金缺乏的问题,融资渠道窄、门槛高、额度小,成为制约发展的主要瓶颈。
问题的存在,为农畜产品加工业的内部结构调整指明了方向:立足资源禀赋和现有产业基础,本着市场导向、效益优先、发挥优势的宗旨,加快构建我区具有比较优势的主导产业体系,巩固提高目前已在国内市场居领先地位的乳制品加工业和羊绒加工业,扩张极具发展潜力、且成长性好的肉制品加工业和优质粮豆产业加工,积极培育具有地区比较优势和鲜明地区特色的薯菜和饲草饲料产业。
乳品加工业调整方向:重点打造呼和浩特市、呼伦贝尔市乳品加工产业集群,加快乳品加工企业产业化、规模化、现代化和集团化的步伐,加大品牌建设和市场开拓力度,进一步巩固和扩大本土大型乳品企业行业竞争优势,提升我区乳业的整体素质和市场竞争力,继续保持在全国的领先地位。加快发展高品质液体乳和婴幼儿乳粉生产,大力发展酸奶等低温产品和奶饮料等创新产品,不断提升产品档次和附加值,扩大产品市场占有率,满足多样化的消费需求。
肉类加工业调整方向:以牛羊肉加工为重点,整合现有肉类品牌资源,打造3至5个中国驰名商标和肉类企业“航母”。引入规范、有序的竞争机制,按照国际肉类安全卫生标准,加快建设一批现代化肉类加工厂,创建草原绿色品牌,大幅度提高肉类加工能力和精深加工水平,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确保牛羊肉加工在全国的领先地位。
绒毛(皮革)加工业的调整方向:以鄂尔多斯、鹿王、维信等知名品牌为核心,整合现有加工资源,提高羊绒产业的集中度;依托国内羊毛制品知名品牌,搞好配套联合,产品向精深加工和多样化方向发展,带动我区细羊毛产业发展;立足于转化资源,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技术含量,瞄准国际国内大企业进行招商引资,发展皮革绒毛产业。
粮豆加工业调整方向:发展氨基酸、调味品、葡萄糖、医药中间体、抗生素、维生素等玉米精深加工产业,重点打造玉米深加工产业集群;全力打造大豆深加工产业集群,支持企业开发大豆保健食品、保健饮品等功能性食品;打造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大型小麦加工企业,延伸小麦加工产业链。
薯菜加工业的调整方向:在不断扩大现有加工企业生产规模的基础上,积极引进一批高标准、高技术含量的马铃薯加工企业,迅速扩张加工能力,开发多元化产品,提高我区马铃薯的加工转化率和附加值,并逐步延伸加工链条,向变性淀粉或淀粉衍生物以及有机化工产品等深加工领域拓展,把我区马铃薯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
饲草料加工业调整方向:大力推进优质牧草种植,强化饲草储备库建设,重点新建和扶持10家大型反刍动物饲料生产企业。继续培育、扶持国家和自治区级饲料加工企业,使其做大做强,创造名牌产品;对现有的小型饲料加工企业进行整合,逐步发展规模化、标准化生产,确保能量饲料和蛋白饲料基本实现自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