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问题:内蒙古农畜产品加工业结构怎么调?
7月29日,在全区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建设座谈会上,自治区主管部门和各盟市分管领导就如何进一步发展壮大农畜产品加工业达成共识:夯实产业基础,加强基地建设;提升产业质量,突出绿色发展;增强发展实力,推进联合重组;壮大产业规模,强化辐射带动;扩大产业影响,搞好市场开拓。
要从基地建设入手,推进农产品加工标准化体系建设。要发挥我区农畜产品生产环境污染轻的比较优势,重点依托区内原材料资源禀赋,以生产加工绿色、有机食品为主攻方向,推行标准化生产,加快农畜产品标准体系建设,建立统一、权威的农牧业标准体系,逐步扭转我区多数产品无标生产、无标上市、无标流通的局面,从源头上保证农畜产品质量,构建全程监管、从田头到餐桌可追溯机制。要推广先进的种养模式和标准化的种植、养殖技术,建设一批农畜产品标准化示范生产基地和绿色有机生产基地,为龙头企业提供更多优质、安全、无污染的原料。尽快对各项农畜产品标准化体系进行梳理规范,特别是绿色、有机产品的标准要与国际标准接轨,着力打造国内一流的绒毛纺织、乳制品、肉制品、米面及杂粮制品、特色营养保健食品等五大主导优势产业;建设国内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果蔬、油脂、饮品三大区域优势产业;培育国内具有影响力的休闲食品、调味品等成长性产业。
要从加工企业重组联合入手,完善产业化利益联结机制。要按照“扶优、扶大、扶强”的原则,扶持龙头企业加快资源整合、资产组合,通过政策引导、资本融合的方式,使企业由小变大、由弱变强,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以肉羊产业为例,要全力打造5个全国家喻户晓的肉羊品牌,建设5家存栏100万只以上的大型肉羊联合体,培育5家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的领军企业。要强化对订单基地的生产指导与服务,创办、领办各类专业合作组织,采取股份分红、利润返还等形式,将加工、销售环节的部分收益让利给农户,带动农牧户参与设施农业和规模养殖,充分发挥其示范和引导作用。推广“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基地+市场+农牧户”等新型组织模式,培育奶联社、肉联体等合作经济实体,推进龙头企业与农牧户生产经营的深度融合;培育和壮大一批规模较大、技术装备水平较高、竞争能力较强的骨干企业,提高骨干企业的行业影响力以及在区域内的辐射带动作用。
要从品牌打造入手,重点打造深加工产业集群。建立和完善以消费者认可和市场评价为基础的名牌产生机制,支持鼓励龙头企业、产业协会、专业合作社等农牧业经济组织,申报无公害、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申请注册农产品商标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以优势骨干企业为主体,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和市场竞争力强的知名品牌。支持龙头企业自建或与科研院所合作建立自己的产品研发机构,开发新产品,发展精深加工,提高加工转化率。要重点打造初具规模的乳品精深加工、牛肉加工、羊肉加工、羊绒加工、玉米深加工、小麦加工、水稻加工、大豆深加工、马铃薯加工、番茄和红干椒深加工等产业集群,解决各产业发展中存在的瓶颈问题。积极培育皮革(皮毛)、饲草饲料等新兴产业集群,促进农畜产品加工业持续稳步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