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推行牲畜科学饲养管理,大力推进冬春补饲,推广接冬羔和早春羔,加快畜群周转,提高生产效益。
进一步调整优势畜产品区域布局,扶持优势畜种、优势产区,建设一批适度规模优势畜产品产业带和生产基地,推进畜牧业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生产。
数字是最有力的证明:2012年,畜牧业产值占第一产业比重为45.9%,成为第一产业的主要增长点。而在2000年,这一比重仅为37.8%。
发展建设型畜牧业,重点是改良品种,加强种源建设,推进个体生产水平稳步提高,实现少养精养高产高效。农区挖掘饲草饲料资源,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牧区大力实施“以草定畜、草畜平衡”,发展生态家庭牧场。
2010年开始,自治区每年投入2.3亿元,对畜牧良种进行三项补贴,实现了奶牛良种补贴、肉牛冻精和牧区种公羊补贴全覆盖。
畜牧处处长白音说,为了充分发挥畜牧良种补贴政策效应,2010年起,农牧业厅实施“百万奶牛、百万肉牛和千万肉羊高产创建工程”。4年共改扩建肉羊种羊场150多个,补贴牛冷冻精液2800万剂,补贴种公羊32.8万只,引进国外优质种羊2500只。
连续4年对补贴效果开展生产性能测定,地方品种成年公母羊体重分别达到70公斤和50公斤以上,均达到二级羊标准,部分指标超过特一级羊标准。乌珠穆沁羊选育群与未选育群相比胴体重提高3.49公斤。西门塔尔肉牛冷配与本交后代比较,胴体重增加36.74公斤。规模养殖场荷斯坦奶牛年平均单产达到7吨以上。全区优势畜种的质量和单产水平明显提高,补贴政策让农牧民得到实惠。
与此同时,我区启动了牧区500个生态家庭牧场和农区500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创建活动,加大示范引导力度。
在牧区,各地大力实施“以草定畜、草畜平衡”,发展生态家庭牧场,草甸草原、典型草原和草场资源状况好的区域,推广实施联户家庭牧场等集约化、规模化经营模式,牧区生态家庭牧场已发展到3万多户,参与经营牧户5万多户,占到牧户总数的10%。
在农区,各地利用土地资源、粮食及秸秆等农副产品资源优势,发展标准化规模养殖。目前奶牛百头以上规模养殖场存栏占全区比重达到42.3%,主产区已超过70%。生态家庭牧场的增加,规模养殖比重的提升,为在更高水平上推进建设型畜牧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发展建设型畜牧业,必须建立饲草料应急储备机制,提升畜牧业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和应急处置能力,推动产业平稳健康发展。
自治区农牧业厅厅长郭健认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是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的根本,其中最关键的是棚圈建设和饲草料储备。只有全力抓好以提高饲草料储备能力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才能进一步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建立健全防灾减灾长效机制。
近年来,各地借助国家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项目、退牧还草生态建设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加大标准化棚圈、节水灌溉饲草料等基础设施建设,畜牧业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明显增强。
全区牲畜已全部实现棚圈化,特别是牧区永久性暖棚明显增加,实现了临产母畜和幼畜暖棚化,过冬畜畜棚面积达到每个羊单位1.1平方米。
棚圈建设水平和饲草料储备能力的提高,为接羔保育和牲畜安全越冬度春创造了条件,有效提高了牲畜繁殖成活率。近3年,我区仔畜成活率达到98%以上,大小畜死亡率控制在1.2%以下,因灾损失呈逐年下降趋势。
据统计,2012年我区打储天然牧草220亿公斤,与2000年相比提高143亿公斤。过冬畜均羊单位贮草225公斤,与2000年相比提高了110公斤。
全区的饲料加工业已经达到587家,2011年饲草产量达315万吨,与2000年相比增加265万吨。
饲草料贮备和加工能力的增强,不仅提高了饲草料的利用率、消化率和营养价值。也为补饲和舍饲圈养提供了物质保障,稳定了牧区牲畜头数,减少草场压力,保护了草原生态。
郭健谈到,我区要在有条件的地方加快建立牧区大型饲草料加工厂,提高饲草料加工能力和优质牧草、农区秸秆的利用率。牧区则要建立应对突发自然灾害的饲草料储备机制,坚持饲草料储备以户储为主,苏木或嘎查建设小型饲草料储备库为辅,旗县建设大型饲草料应急储备库为补充的饲草料储备机制,增强饲草贮备能力。
对于今后建设型畜牧业的发展,郭健满怀信心的讲,在总结现有经验基础上,要进一步抓好以品种改良、棚圈、饲草料基地建设等关键环节,把建设型畜牧业提升到新的水平,续写现代畜牧业新篇章。(记者 王国英 通讯员 岳鸿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