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建设“富裕、宜居、美丽、和谐、幸福”乌海,在今年年初召开的全市农业农区工作会议上,我们提出了“抓生态、兴水利、促特色”的工作思路。
抓生态,就是要全力推进生态建设。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中强调,更加注重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了更加突出的地位。对我市而言,加强生态建设有着不寻常的意义。我市地处乌兰布和、库布其沙漠和毛乌素沙地交汇处,干旱少雨,风大沙多,风蚀严重,生态脆弱。面对恶劣的自然生态环境,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各族人民,实施了一系列园林绿化和生态建设工程。特别是2008年以来,全市用于国土绿化的投资达40亿元以上,完成造林30余万亩,累计参加义务植树150万人次,植树670万株。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17.5%,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7.8%,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2.4平方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今年4月,全国绿化委、国家林业局授予我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荣誉称号。
下一步,我市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抓好“二环、三带、四山、多点”绿化(“二环”:沿乌海边界的防风林环和沿乌海湖的景观林环;“三带”:海勃湾至海南快速通道两侧绿化带、110国道两侧绿化带和乌达至海南快速通道两侧绿化带;“四山”:以甘德尔山为中心,包括海勃湾东山、乌达西山和海南北山的山体绿化;“多点”:公园、广场、庭院、园区、景区等多个绿化精品点),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再上新台阶。
兴水利,就是要建成黄河海勃湾水利枢纽工程。我市位于黄河“几”字形的湾头上,黄河穿市而过105公里。为合理开发利用黄河水资源,改善地区生态环境,经过几代乌海人的共同努力,2010年4月26日,黄河海勃湾水利枢纽工程正式开工建设。目前主体工程基本完工,已进入后期施工和发电机组安装调试阶段,9月份将实现蓄水发电。工程将充分发挥“蓄丰补枯”的作用,加强黄河水资源合理调配,全面提升我市黄河水资源利用率。同时,工程全部建成后形成的118平方公里的水面,将有效改善区域小气候,促进区域生态环境改善,提升城市品位和居民生活质量。依托黄河海勃湾水利枢纽工程,一方面要加快推进环城水系建设,形成“水在城中、城在水中、依水而居”的城市格局,打造生态良好的城市环境;另一方面要积极开展水景景观策划,开发水上休闲、娱乐、运动、度假项目,集中打造“环乌海湖”旅游,通过文化旅游业的发展促进城市转型,把我市建成“沙地绿洲、水上新城”。
促特色,就是要推动葡萄和蔬菜产业发展。我市农业用地面积小、生产总量低,农副产品自给不足,属于典型的城郊型农业,不可能走上大农业大牧业的路子。但是我市水土光热资源丰富,昼夜温差大,日照时间长,有效积温高,适合葡萄种植,具有发展葡萄产业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是国内可与新疆吐鲁番相媲美的优质葡萄生产基地。为此,我市将立足实际,把推动葡萄产业发展作为建成独具乌海特色的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和独具北疆特色的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基地的重要载体。目前,全市葡萄种植面积2.44万亩,葡萄酒生产能力2万多吨,汉森葡萄酒荣获“中国驰名商标”称号,实现了我市自有品牌驰名商标零的突破。
受地域面积限制,我市蔬菜种植面积较小,而且受季节、气候等自然因素影响较大,蔬菜自给率不足50%。但是作为一座50多万人口的地级城市,单纯依靠蔬菜外运并不能完全满足群众需求,必须要建设稳定的蔬菜基地。从实际出发,就是要正确处理蔬菜种植用地与工业用地、城市建设用地的关系,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稳定蔬菜种植面积,保障蔬菜种植基地稳定增长,一手抓蔬菜种植,一手抓蔬菜外调,进一步丰富市民“菜篮子”。(郝健君)